走进西青区辛口镇“开心农场”的大棚里,科技感扑面而来。栽种在盆内的一排排蓝莓树生长茂盛,盆内的土壤由农科院专家专门调配,水肥一体的滴灌设施仿佛输液管,直接伸进盆内,精准灌溉。农场的主人是“80后”冯爱喜和吕欣。两位“新农人”用新思路、新技术种出了名堂,年收入超过400万元,成了当地的“兴农人”。
过去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相比之下,农村由于产业层次低、收入渠道少,导致大量年轻人流向城镇。乡村振兴哪能少了年轻人?随着乡村“人才振兴”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很多年轻人返乡成为“新农人”。他们在外或求学、或打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返乡后,带来了新的想法、知识、资金、技术,不仅解答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走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老辈人认为种地是靠天吃饭,我们觉得农民也可以靠技术吃饭。”靠着新技术,冯爱喜和吕欣把长在酸性土壤的蓝莓,搬到了脚下这片盐碱地,“沙窝萝卜是辛口镇特产,但不能光围着萝卜打转,总得有人去尝试新东西”。他们的尝试,不仅富了自己,也为村里带来了新产业,一些村民今年打算跟着他们一起干。
“新农人”也是带头人。他们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升级旧产业,为产业添活力,为乡村聚人气,让更多农民留在家乡、发展家乡。麻酱鸡蛋是蓟州区特产,返乡青年赵明从这个特产入手,以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思路,改良传统制法,克服保质期短、易破损等缺点,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85后”刘晓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宁河创业,用水培菜打开了市场,她的公司年营收超过4000万元……“新农人”不仅带来技术、带动产业,更能带旺人气。人气旺,则地域兴,这是“兴农”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
吸引更多“燕归来”,必须要让村里的产业吸引人、生活满足人、环境留住人。就像招商引资,需要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新农人”也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完善农村电商提货点、充电桩、小型体育场等基础设施,提供专项优惠政策,定期开展培训,从“软硬”两方面为“新农人”打造更大舞台,不断激发其创业热情和创新潜力。当然,除了对外引进,还要对内培养。近日,天津市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该项目将提供全方位的精品课程和点对点的专家服务,以多种形式培育人才队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将引进与培育结合,会有更多“新农人”加入一方、带动一片,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