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服务 >> 培训课程 >> 详情

小麦种植中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讲师:tjadmin

类型:文档

价格:¥免费

下载次数:879次

选择: 单门课程

摘要:小麦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充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应用于小麦栽培管理中,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生产模式,而且能够充分提升种植效率与质量。基于此,该文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小麦栽培信息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技术;小麦种植;应用 近年来,国内小麦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所以提升单位面积范围内的小麦产量与质量,则成为小麦种植户以及相关部门、机构所关心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成为小麦种植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研究深度、应用力度等均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小麦种植中常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1.1 地理遥感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手法获取目标物状态信息,具体是从空中借助遥感设备探测地面物体的性质,而不同物体折射不同波谱,基于差异性可以对物体进行精准识别。遥感技术价值非常突出,在卫星的支持下,与地面接收站组成成为完善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同时,对信息(包括各类影像、遥感资料等)进行网格化划分、处理,可以从中提炼与目标事物的相关信息,然后分析以及判定相关内容。对于小麦栽培而言,地理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其栽培面积、生长态势、产量等[1]。 1.2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解决卫星遥感的定位问题,能够精准快速实现定位,让数据能够平稳传输;同时,与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配合,能够对实施监控、更新、定位各种数据,让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动静管理结合”的目标,不仅可以静态收集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转变成为动态实时监测。该系统在小麦栽培区域、农业资源、土地植被等监测方面发挥着明显作用,主要能够保障数据的精准性,为小麦种植栽培策略的制定与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3 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时代不断发展以及众多学科相互交叉而来的产物,主要基础是地理空间,在相应模型的支持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多种动态以及空间的地理信息。整体来讲,这是一种以地理资源、地理研究、地理决策等为大前提的计算机系统。系统可以将各项表格数据转化成为地理信息图形,可以进行对应性浏览、分析、处理,为特定应用目标构建相应的空间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小麦栽培过程中,主要监测栽培地区的气象数据、植被信息、土壤,并生成相应的数据库,可以为小麦全过程栽培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1.4 专家系统 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扮演着智能程序的角色,可以为包括小麦种植户在内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类专业知识,系统中有不同领域的专家、资料、数据等,可以针对性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解决小麦栽培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2]。 2小麦栽培过程中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小麦栽培模型 结合小麦品质类型、生长发育特征等,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小麦栽培模型,模拟小麦生长全过程,包括育种、播种、发育以及分蘖情况、穗部的生长情况等。在栽培之前,将小麦品种相关数据输入栽培模型,结合生长规律,可以模拟生长过程;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对小麦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并制定田间管理策略、病虫害防护策略等。此外,还可以将模拟系统与绘图技术进行结合,绘制小麦田间植株生长的情况,通过动态描述并呈现出来,种植户可以直观了解小麦在该地区的全过程,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策略,规避栽培误区,保障品种质量[3]。 2.2 依托信息化技术,做好小麦品种甄选 通过地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结合山东省单县李新庄镇的实际情况,全面统筹本地自然条件、土壤条件等;同时,借助小麦栽培模型以及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病虫害流行规律,可以明确本地小麦栽培相关的土壤肥力调查图、地形图、规划图,以此为基本依据,指导小麦种植户甄选小麦品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选择出适应能力强、生产潜力大的小麦品种,为后续高效栽培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山东省单县李新庄镇为例,依托信息技术以及栽培模型,对小麦种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育种经验,对小麦品种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可以确定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并且能够提供高效栽培的数据化支撑,种植户可以结合数据制定栽培策略以及结合实际问题优化策略。 2.3 实施小麦全育种一体化监测以及诊断管理技术 经过小麦栽培模型以及数据分析之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小麦品种。对于栽培过程而言,属于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必须做到严密细致监测、诊断小麦生长全过程,确保不同生育期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监管,尽可能及时发现问题、风险,并及时介入防范。小麦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未能有效防范,将可能影响到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全育种一体化监测以及诊断管理技术,可以实现跟踪监测以及定位分析的目标,具体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结合本地小麦全生育周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监测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小麦品种以及地方自然条件,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针对小麦不同生长周期,形成从“点到面”的立体监测体系,并且可以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结合,提升监测的针对性,确保各项监测能够真正落实。同时,利用诊断管理技术,结合小麦品种,深入研究群体调控、营养诊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案。例如,小麦在开花到灌浆初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倘若这个阶段出现病虫害,可以采用“一喷三防”的措施,具体可以采用磷酸二氢钾、杀菌剂、杀虫剂,或者是其他可以防止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实现“一次喷洒”以及“防虫、防病、防干热”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确保使用剂量的精确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杀虫剂,只有做到用药、用量精准,才能保障小麦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高残值类、有磷类的杀虫剂,一定要严禁使用。结合小麦品种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分析病虫害发病规律与特征,选择正确的杀菌剂,并科学、合理进行喷雾,例如,可湿性粉状杀虫剂,通过二次稀释法进行调配,避免过量用药、错误用药等情况。小麦进入到扬花期之后,通常会涉及大田施药,施药时要避免露水天气,建议早上10点左右露水消失之后进行。最后,必须做到规范使用,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4]。 整体来讲,小麦全育种一体化监测以及诊断管理技术,将监测贯穿到了小麦生长全过程,同时,借助诊断管理技术进行有效诊断,在栽培模型、数据库等方面的支持下,基本上可以保障诊断的精准性,而且能够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以及经验,明确防范措施,可以具体到某种药剂的具体用量。每一次完成之后,需要将相关数据再次录入到系统之中,可以不断完善数据,这样能够为后续栽培管理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避免栽培陷入误区。 2.4 基于农业信息化技术的适时收获 小麦要实现高产,适时收获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系统与技术逐渐用于小麦栽培中,而且已经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小麦信息化栽培体系,在地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的支持下,还有更为先进的小麦模拟栽培模型、小麦全育种一体化监测技术以及诊断管理技术等,以此为基础,又可以进一步达到适时收获的目标。收获过早或者是过迟,都将会影响到产量与质量。过早,麦粒可能不够饱满,效益必然受到影响;过迟,可能部分籽粒已经脱落,损耗较大。因此,结合相关系统与技术,对比历史数据,制定适时收获机制,细化到具体时间,通常是在籽粒成熟的最后阶段实施,同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收割机,尽量减少损耗,保障收益[5]。 3结语 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小麦信息化栽培指明了方向,在各种系统与技术的支持下,栽培模型、小麦全育种一体化监测、诊断管理等方面将日益完善。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所以,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应用,把先进技术落实到栽培管理之中,将会发挥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价值,让小麦栽培朝着高产量、高质量的方向迈进,从而提升种植户的收益,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李四:一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