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鸡生产中,做好笼养蛋鸡育成期的科学管理、提高育成期的均匀度,对确保蛋鸡产蛋性能十分重要。均匀度高的蛋鸡,能够保持整个养殖周期内的生产性能稳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为保障我市蛋鸡养殖场(户)经济效益,我们编制了《提高笼养蛋鸡育成期均匀度技术要点》,供我市畜牧技术人员和广大家禽养殖场(户)参考。
一、定期进行随机抽样称重
保持每周一次的称重频率,3周龄前采用群体称重,每个群体抽取约30只鸡,3周龄后转为个体称重,抽样比例根据鸡群规模决定,小群不应少于50只,1000~5000只的鸡群抽样5%,5000只以上的鸡群抽样2%~3%;同时,固定每周在同一日进行称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准确掌握鸡群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最终,将称重结果取平均值,与本周标准体重进行对比,并据此调整下周的饲料供给量,确保鸡只体重保持在该品种每一周的体重标准范围内。
二、适时调整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决定着鸡群的均匀度,应根据鸡舍以及饲养设备设施适时调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建议如下:以7~14周龄20~24 只/m2,15~20周龄12~16 只/m2为宜。
三、保证鸡群均匀适量采食
在蛋鸡育成期必须提供充足的饲养面积、采食和饮水区域,确保饲料均匀分配,尽可能减少鸡只争食,维持体重和鸡群均匀度。食槽内加料要均匀,每次喂完后要匀料4~5次,保证鸡只采食均匀。日常生产中,要根据鸡只体重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喂料量。若体重超出标准,下周可维持上一周的喂料量不变;若体重低于标准,则每低1%,每只鸡每日的料量需相应增加3~5g。
四、及时合理调整鸡群结构
将体质较弱、体型较小的鸡只单独集中饲养,并适当推迟其换料时间,或将其放在鸡舍的下风口位置,增加采食量,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它们尽快达到标准体重。对于发育极度不良或明显患病的鸡只,应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并对死亡鸡只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要及时补充因淘汰而产生的空位,确保每笼鸡只数量一致。
五、创造适宜饲养环境
防止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现象出现,育成期鸡舍内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定期进行通风换气,有效排出NH3、H2S及CO2等有害气体,保持空气质量清新。合理调控光照,密闭式鸡舍一般采用渐减的光照制度,以每天 8~11 小时的光照为宜;开放式鸡舍以自然光照为主。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鸡舍门前可设置脚踏消毒池或消毒垫,选用3%~5%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天更换一次,每周用消毒液对鸡舍周边道路、排水沟进行一次喷洒消毒。
六、保证营养均衡与减少应激
根据鸡群生长发育情况,配制营养均衡的饲料。选用优质饲料原料,确保饲料中各类营养成分含量充足,防止鸡群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情况。在鸡群的育成阶段,更换饲料时应逐步过渡,让鸡群的消化系统有时间适应营养成分的变化。在转群和免疫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合理安排人员操作,做到轻拿轻放,尽量减少转群、免疫给鸡群带来的应激反应。
李四:一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