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武清区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机制,创建了乡村人才振兴大院,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养培育、交流融合的平台,吹响了人才聚集的“集结号”。该区在农业、卫生、文化等领域选拔培养5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跟踪服务,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
搭建人才平台
广开门路“引”才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农村产业升级,需要人才引领。
如何让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武清区开拓创新、搭建平台、广开门路,畅通人才“引流”“回流”“涌流”渠道,闯出了一条新路。
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武清区围绕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加快创建集种业振兴、科技创新、特色种植、精深加工、乡村文旅于一体的“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助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有效赋能乡村振兴。仅依靠本地人才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武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白秋实认为,解决人才短板,关键在于思维思路创新、拓宽引才路径。
2022年,武清区创建了乡村人才振兴大院。“这是一个集聚人才的平台,按照‘区管镇用’的原则,统筹搭建人才引进承接、人才作用发挥、人才培养培育、人才交流融合等平台,打造具有武清特色的乡村人才振兴大院平台生态体系。”白秋实对记者说。
据了解,武清区指导央企诚通人力牵头成立了泛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集聚了一批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乡村振兴需要的行业人才。此外,集聚市、区两级农业、教育、卫生、文化、园林绿化等领域百余名专家、近千人的人才团队下乡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批国家级、市级相关领域专家来到武清,推出了公共服务清单,通过“美丽武清”App和各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基层发布300余项公共服务。同时,依托“武清人才易网通”,建立线上点单服务系统,公布专家服务领域、个人简介和服务事项,形成基层点单、职能部门接单、专家人才服务、区委人才办统筹的人才服务模式。
就这样,城里的大专家来到了小村庄,手把手为乡亲们解难题、传技术。
据统计,武清区乡村人才振兴大院建立以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累计开展下沉服务2330余次,面对面解决群众蔬果种植、医疗健康、景观规划、电商直播等方面需求,服务基层群众4.8万余人次。另外,40余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分别赴南蔡村、下伍旗等20余个镇街开展基层服务,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群众解决耕、种、收、售等难题。
发挥示范引领
激发潜能“用”才
初冬时节,下伍旗镇古梯田智慧农业产业园内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棚棚韭菜如绿毯般整齐铺展开。
“我们的韭菜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不仅口感好,而且更安全,有需要的亲们点击右下角小黄车。”在大棚里,电商领域专家正在进行一场模拟直播带货培训,在手机屏幕前绘声绘色地介绍无土栽培韭菜的优势,给农户们讲解如何利用自媒体圈粉、增加流量。
专家教的内容实用,农户们学得认真。电商直播培训结束后,古梯田智慧农业产业园就与网络平台展开了合作,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古梯田”韭菜,每周2次至3次直播。现场收割、现场发货,韭菜大受欢迎。由于少了中间环节,消费者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农户的利润也提高了不少。
梅厂镇通过点单服务平台,邀请武清区英华幼儿园园长、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刘春艳到梅厂镇幼儿园开展培训讲座。根据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刘春艳以《如何做个好老师》为题,提出利用“发现相似”的思维去探究孩子喜欢什么,指导老师们用心用情尊重、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这个讲座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我们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成为一名幼儿真正喜欢的好老师。”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说。
为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武清区有关部门选派行业骨干,为涉农镇精准匹配专家人才,通过具体项目合作,与镇、村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
武清区农业领域专家、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肖建中在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建立了现代农业服务示范基地,通过培训百姓农业种植技术,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
“来了,老肖……”走进丁家瞿阝村,村民们亲切地跟他打招呼。近年来,村里建起了葡萄种植基地。肖建中带领大家申报葡萄采后物流增效保鲜市级科技项目,运用新技术延长葡萄保鲜期,使葡萄实现了错峰上市。
“老肖对我们帮助很大,指导我们提升了种植技术,还帮我们培育新品种、更新棚内设施,这两年葡萄品质和产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达20万元。”丁家瞿阝村村民吴利军种植葡萄已有10余年,尝到科技甜头的他兴奋地说。
武清区园林绿化领域专家、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王凯在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建立了乡村旅游服务示范基地,通过制作景观小品、引进花卉种植项目等,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从合理利用园林废弃物和园林花卉繁育两方面入手,帮助村里改善景观环境,同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王凯说,结合村庄旅游项目需求,指导村民进行景观小品、木质工艺品制作以及花卉种植等。工作室将部分工艺品的销售款项用于村内困难学生补贴、困难户救助等公益事业。
结合上马台镇土地流转、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情况,武清区高技能领域专家、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罗洋建立了隆泰家园社区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示范基地,提升群众再就业能力。基地成立以来,罗洋的足迹遍及武清区大部分镇村,他和工作室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驱车几十公里,把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技能培训免费送到村民“家门口”。在上马台镇,他们对全镇范围内从事电梯维保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在梅厂镇小雷庄村,他们对村内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现场分析与讲解;针对“绢花之乡”曹子里镇村内私营企业较为集中、用电需求量大的特点,他们开展系统的企业用电安全培训和事故隐患排查……“罗老师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用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讲出来,操作演示非常耐心。”大伙儿发自内心地点赞。
挖掘乡土人才
培育头雁“识”才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带领乡村们致富的领头雁。如何将这些“土专家”“田秀才”用好?武清区不拘一格“识”人才,让乡土人才脱颖而出。
武清区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培训、经验交流、外出学习等活动,推荐申报国家级、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项目,引导乡土人才扎根家乡、创业家乡、服务家乡。
“预防果顶开裂,首先要在采收前20天左右注意水肥的供给,不要过量浇水,还可以给果子套袋,让果子保持温湿度均匀,另外要注意果子的合理负载……”梅厂镇的“土专家”“田秀才”王秋祥与乡亲们认真分享他的“种桃经”。作为梅厂镇有名的农业大户,王秋祥有着十余年的桃树种植管理经验,常常义务向村民传授桃树的种植管理技术。“不管遇到啥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于附近的‘土专家’,一个电话打过去,随时可以进行指导,电话里说不清楚的,就上门来帮忙处理,人特别热心。”村民刘大爷感动地说。
崔黄口镇坨泥寺村凤芸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祝凤芸,也是“土专家”“田秀才”中的一员。2018年,祝凤芸创办了凤芸合作社,主要从事西红柿种植,精心培育的绿色无公害西红柿颇受市场欢迎。已取得三级职业经理人证书的祝凤芸和考取了电子商务证书的妹妹祝凤侠,联手打造“新媒体+农产品”的经营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把西红柿销往全国各地,收入比同行业高出20%。她们还通过承办新农学堂培训班,为100余人义务讲解电商知识、指导实操。此外,合作社还为周边农户代销滞销产品,帮助他们打开销路。
“土专家”“田秀才”不局限于农业种植领域,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行业也涵盖其间。在武清区有两种技艺,从宫廷走进民间,沿着运河开出了璀璨绚丽的繁花,那就是景泰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马氏花丝镶嵌技艺。
武清景泰蓝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末,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位于大良镇的荣金工艺品厂,何爱莲夫妇将景泰蓝和宫廷花丝镶嵌相结合,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成为国内外中高端消费群体馈赠和收藏的艺术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作的工艺品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形成了以大良镇北小营村为中心的外贸主导产业。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解决了周边群众就业,同时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了下去。”何爱莲说。
在崔黄口镇幌刘庄村,“90后”小伙儿马赛作为马氏花丝镶嵌第四代传承人,从小便在家庭的影响下接触花丝镶嵌技艺,其作品已多次登上过央视的舞台。马赛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勇挑马氏花丝镶嵌文化传承重担,作品主要应用于影视汉服配饰、高端中式婚礼服头饰、中国非遗金首饰等,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及它身上凝结的中式美学发扬光大。如今,马赛的工坊里有10余名员工,多为本镇村民,同时马赛也开始带徒,徒弟是“80后”的马洪立。马洪立说:“来这工作,离家近收入又稳定,最主要是我喜欢这门手艺,怎么学都不觉得累。”
接下来,武清区将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大院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清单,引导更多专家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同时,将乡土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育计划,促进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加快成长。通过各类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基层群众增产增收、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