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二月的津沽大地,在料峭的春风中,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开春即开跑,抢在农时之前,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着准备,也为全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好基础、下好“先手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国7个粮食主销区之一,我市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保面积、保产量,与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一起,将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2024年,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推动落实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粮食生产取得“二十一连丰”的喜人成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据统计,2024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598.63万亩,同比增长2.3%,粮食总产量实现新突破,达到270.6万吨,同比增长5.8%;全年粮食综合单产提升至452.0公斤/亩,同比增长3.4%,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天津,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农业变革,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新时代答卷。从宝坻区的高标准农田,到武清区的智能灌溉设备,从宁河区的小站稻振兴,到龙头企业的科技赋能,天津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核心,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农民参与”的粮食安全立体网络。成绩背后,是政策、科技与人的交响。
高产之路
科技助力粮食增产
初春的小麦还未返青,冻土下孕育着新的希望。在宝坻区王卜庄镇百亩连作的麦田里,区农业技术人员手持土壤墒情仪,与种粮大户们蹲地研判:去冬今春降水偏少,土壤失墒加快,要在气温回升时抓住时机科学补墒灌溉,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今年亩产有望再冲新高。
小麦是宝坻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近年来,围绕保障市场供给与提质增效两大目标,宝坻区着力推广应用了一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和一系列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优质麦产业成为宝坻区特色农业产业,全区小麦单产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大面积单产提升,我市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大力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处处长陈绍田说,近年来,我市把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在内的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创建了宝坻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和蓟州、武清、宝坻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
“你看,利用新技术种出的小麦麦粒非常饱满。”宝坻区牛家牌镇前普贤坨村小麦种植大户李雪松种了18年小麦,去年他家1400亩小麦大丰收,每亩增产75公斤。“过去种地总说‘人勤地不懒’,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腰包也不见鼓,什么原因?靠经验种地,把自己困住了!现在不一样了,区里派专家手把手指导,新技术让我们有了增收保障。”李雪松深有感触,他口中的新技术,是宝坻区开展的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带来的“绿色革命”。2024年宝坻区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承担起了探索小麦高产稳产新路径的重任。
如何提升单产水平?“良种到田、良技入户、良法增效。针对农户长期形成的不科学的种植习惯,我们推出了简单可行、效果明显的‘技术包’。”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部长韩玉川告诉记者,去年一开春,他们就派专业技术人员入户、到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合理选择优质春小麦品种和适宜的底施配方肥料,高质量完成春小麦播种,并集成推出种衣剂包衣、半精量播种、补施锌肥、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种植技术,高效做好冬小麦和春小麦田间管理,并组织农户到示范田里观摩,通过现场演示与讲解,让农民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提升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蓟州区启动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在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强的别山、侯家营、桑梓、东施古、下窝头、下仓等玉米主产乡镇创建了30.5万亩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立1个“百亩指挥田”、10个“千亩方”、2个“万亩片”以及2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行动辐射区。项目区内大力推广玉米优良品种、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开展适宜本地区种植的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的玉米品种展示示范,搭建区级“看禾选种”平台。同时,依托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区推进行动的开展,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版示范区,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
一年来,蓟州、武清、宝坻3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单产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以上。同时,全市范围内还扶持96个规模种植主体,直接促进11万亩粮食单产提升,规模种植主体单产均比本区平均水平高10%以上。
良种为基
小站稻的振兴之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这颗“芯”的强劲跳动。
提起天津农业,不得不提小站稻。短短几年间,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小站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科学育种、种植技术优化、产业链完善、品牌化建设,小站稻从种到收,环环相扣,每一粒米都承载着天津农业的“粮”心。
“只有育出好种,才能种出好粮。”这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优农中心”)的育种专家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40年来,优农中心扎根水稻育种领域,守护着天津小站稻的振兴之路。
多年来,市优农中心已培育出“津原系列”小站稻品种40余个,涵盖黑稻、糯稻、香稻、软米稻等特色类型,实现天津稻区4次品种升级换代。该中心育种专家提出的“半弯曲重穗大粒粳稻理想株型育种”理念,攻克了“大粒不优质”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荣获2021年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这项技术使小站稻种植单产提高了15%以上,超高产田亩产突破900公斤,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批科研实力强、甘于奉献的农业育种团队在天津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他们不仅使小站稻重振雄风,更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国际水稻研究院推出的“两超一简”新品种在全市推广面积达到4万亩;由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隆股份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小站香1号”“天隆优619”荣获全国优质食味稻品种(粳稻组)金奖,“泰荣1号”天津小站稻品种入选全国“十大名优粳稻”;市农科院“金粳818”成为京津冀地区唯一连续3年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的水稻品种;天津农学院选育的“津川1号”小站稻品种荣获中日食味鉴评最优秀奖。
一个个小站稻优质品种如同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规划,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83.4万亩,总产量53.5万吨,其中1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主体面积53.52万亩。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把种育好,也要把地种好、把田管好。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先锋力量的加入,为小站稻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很多农民心里,位于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天津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化农业”),就像一位贴心的“田间管家”,乡亲们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中化农业的服务,我们种地有了主心骨,只需打开手机,就能轻松掌握每一块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据了解,中化农业围绕高标准种植生产管理的业务流程,建成了一体化智慧农场管理服务平台,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精准气象、物联网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农场的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监测,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推动现代农业智慧农场发展。
中化农业自2018年落户天津以来,已建成两万亩优质小站稻全程品控溯源种植示范基地。小站稻已在全国4000家线下商超销售。在做好种植示范的同时,中化农业还向宝坻、宁河等区域小站稻种植户提供品种筛选、测土配方施肥、植物保护、检测服务、智慧农业等“7+3”服务,赋能小站稻种植户,整体提升小站稻种植水平。
高标准农田
智慧农业的崛起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筑梦于田,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智慧农业的种子在津沽大地上生根发芽,机械化、智能化的耕作方式让每一寸土地焕发了新生。
走进武清区大碱厂镇胡辛庄村的智慧小屋,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电脑和大屏。这里不仅是农田的“指挥中心”,更是乡亲们的“科技大脑”。2024年,大碱厂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00亩,涉及5个村庄,胡辛庄村借助武清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建起了智慧小屋。通过智慧农业终端,农民们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实时监测田间地头的虫情、灌溉、施肥以及庄稼长势。
“以前浇地靠土渠,大水漫灌,费水又费电。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了田间设施,乡亲们省了不少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智慧农业的精准管理,每亩田综合增收100元,粮食产量也显著提升。”大碱厂镇经济发展办主任刘金玲说,高标准农田不仅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更让国家的粮仓更加充盈。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浇地、施肥都用了高科技,产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在采访中,不少农民对记者如是说。大碱厂全镇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投入不到900万元,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泵站、田间工作路、清淤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在与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计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打造更多智慧农业场景。”刘金玲说,到2026年,全镇2.3万亩耕地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市全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4万亩,占比达到82%。为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市打造了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在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拓宽农田建设筹资渠道,健全完善涵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级。通过综合采取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措施,农田生产条件显著改善,部分农田实现一季种植变两季种植,亩均粮食产能提升20%,真正实现了“良田粮用”,有力夯实粮食增产基础保障,进一步促进种粮农民稳步增收。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