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静海区中旺镇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乡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中旺镇充分把握这一关键,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资源禀赋,致力于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通过试点探索中草药特色种植,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真没想到这片盐碱地能种出‘小人参’,而且收成还这么好!和往年种玉米相比,每亩地能多收入1000块钱呢,今年我得扩大种植面积!”中旺镇班高庄村种植户张立娥手里拿着一株刚从地里采收的板蓝根,满脸喜悦地说。
中旺镇位于我市东南部,长期以来,土地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过去,农户们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每亩地的收入不足800元,这使得许多青壮年对种地失去了兴趣,纷纷外出务工。
为了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中旺镇党委、政府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他们发现,虽然当地土壤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宜板蓝根、元参等耐盐碱药材的生长,而且,京津冀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日益旺盛。于是,中旺镇决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向土地要产出,向特色要效益。
在中旺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班高庄村率先尝试种植板蓝根这一中草药。
“镇党委、政府邀请了中草药种植专家,对我们村的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并推广试种了220亩板蓝根。有专家的专业指导,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坚信这件事一定能成功。”班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桂龙介绍说。
在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板蓝根的播种、灌溉、采收等生产环节的同时,村里还建立了“药材商+村集体+个人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再由村民个人成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药材商则负责提供种苗、进行管护以及收购等工作。这样一来,村民不仅能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还能通过参与田间除草等精细化劳动获得相应报酬。
“每亩地有7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每天还有120元的务工收入,到了年底村委会还给村民分红。村里中药材,让咱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心里踏实又满足。”班高庄村村民王庆智开心地算起了账。像这样受益的农户,全村已经有200多户。新春佳节,他们的日子也因为这小小的草药愈发红火。
安徽药材商刘朝杰说:“板蓝根有着‘小人参’的美誉,营养价值很高。中旺镇班高庄村生态环境优良,土质也十分适宜板蓝根生长。尽管这是首次尝试种植,可去年的收成相当不错,每亩产量超过了400公斤,而且每公斤能卖到15元左右的好价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小小的“草根儿”也成了推动农业发展的“香饽饽”。
“今年,我们村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准备种植830亩中草药,其中包括白芷240亩、知母50亩、元参170亩、北沙参105亩、白术150亩、丹参115亩,预计总投入426万元!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做好准备,建立稳定的长期销售渠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这个绿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越来越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新的一年,张桂龙对村子的发展充满期待。
同样在盐碱地上种出特色“金疙瘩”的,还有蒲苋本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树政。
他介绍说:“蒲公英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种植蒲公英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今年,蒲公英的亩产预计能达到250公斤,每亩收益将超过3万元。”合作社配备了20个标准化冷棚,从育苗到加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把盐碱地里产出的“金疙瘩”变成了“小药方”。春潮涌动,合作社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为新一年的丰收做着准备。
“未来,中旺镇将在加强技术指导、推进中药材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加大力度,全力推动中草药种植向规模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中草药’文旅产业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中草药特色小镇,真正实现以药兴产、以药促收、以药富民。”中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俊章信心满满地说。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