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奶牛养殖正处于“奶价下行、成本高涨、经营亏损”的生产困境中,为助力规模奶牛场节本增效,稳定基础产能,有效应对当前养殖效益低迷的局面,结合农业农村部《奶牛养殖节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等,现提出如下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场户参考。
一、科学优化奶牛群体,构建奶牛核心群
1、优化牛群结构、精简牛群规模。结合奶牛养殖场生产实际,通过把握淘汰、拒诊、禁配、提前干奶以及后备牛培育等关键环节,加快低价值牛群淘汰,提升成母牛比例,确保在维持牛奶产量的同时节省饲料及饲养成本。设置合理的禁配标准,经产牛建议不超过5次,头胎牛不超过6次,同时在泌乳高峰期达不到牧场平均水平,建议禁配。
2、培育优良核心群。奶牛养殖场根据本场实际情况,进行高遗传力奶牛选育,提高奶牛长寿性和终生产奶量。一是开展育种基础性工作,完善表型数据采集,如品种登记、DHI测定、体型鉴定、体型线性鉴定等;二是利用常规遗传评估与基因组选择技术,选育初级核心群,选择本场奶产量前10%的高产奶牛组成核心群;三是科学选种选配,选择总性能指数优秀的种公牛,可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公牛冻精,进行改良扩繁核心群。
3、采用奶牛分群选配繁育模式。养殖场可通过奶牛纯繁、奶×肉杂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群选配。一是综合产奶性能、体型评定与遗传性能(系谱指数或育种值)制定分群指数,对成母牛进行排序,建议前20%为核心群,选择最优的奶牛性控冻精配种;中间 50%为生产群,用常规冻精配种,或作为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生产出优秀后代;后30%为待淘群,用肉牛冻精配种;二是根据牧场实际繁殖指标和淘汰率,设定分群比例,青年牛因遗传潜力普遍较好,可以全部配奶牛冻精;三是使用性控冻精提高母犊比例,同时降低青年牛的难产率,加快牛群改良。
二、科学利用饲草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1、采用高青贮日粮模式。通过增加奶牛日粮配方中全株玉米青贮使用量,降低干草使用量,利用更多青贮有效纤维和淀粉,降低日粮成本。高青贮日粮技术关键点:一是推荐用量:建议除新产牛外的其他泌乳牛使用量≥28kg;二是优质干草用量:高青贮日粮中干草类粗饲料用量不小于 1.0kg(燕麦干草、苜蓿干草等);三是TMR日粮制作要求:保障每日TMR日粮颗粒度一致,同时,宾州筛第一层≥5%,前两层比例≥45%。
2、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在饲料中添加过氨基酸,通过优化饲粮中的氨基酸配比,在确保奶牛生产性能和乳蛋白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元素,实现粗蛋白质水平的降低,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从而降低蛋白原料的用量和奶牛场饲料成本。
3、采用奶牛精辅料混合发酵技术工艺。根据奶牛养殖场饲料成分和饲料来源,结合本地区地源性原料供应情况,选取啤酒糟、棉籽等粮食加工副产物,添加发酵菌剂,并结合原料干湿度特点与奶牛常规饲料进行混合发酵,有效解决酒糟类原料品质稳定性差、贮存时间短、饲料原料易发霉变质的生产实际问题,降低奶牛养殖饲料成本。
三、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
1、加强剩料管理,降低损耗。严格投料管理,加强剩料管控,避免剩料过多导致的饲喂成本增加问题。养殖场可将新产牛剩料控制在5%以内,高产牛控制在3%以内,后备牛最大程度控制剩料,逐步实现零剩料,避免剩料过多,造成浪费。
2、加强应激管理,降低应激。奶牛一旦发生应激反应,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会消耗大量能量来恢复动态平衡。加强应激管理,降低应激对产奶量、繁殖率和免疫力的负面影响。一是在高湿高温季节来临前,养殖场应提前做好风扇、喷淋等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减少奶牛热应激;二是科学合理转群,不暴力驱赶牛只,减少转群频次,避免降转群应激、驱赶应激;三是对奶牛日粮换料调整时,应逐步进行过渡调整,不可激进调整;四是在日常管理中还应避免其他应激因素,如惊吓、噪音、运输、拥挤、混群等。
李四:一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