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秋交替,我市各大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因鼻塞、鼻痒、流涕不止、喷嚏连连前来就诊的患者就会显著增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秋季过敏性鼻炎在“作祟”。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发布的花粉预报显示,9月8日我市花粉过敏气象指数为2级,花粉种类以藜科植物(如灰灰菜)、葎草(拉拉秧)、蒿草(如艾蒿、沙蒿)、豚草、禾本科植物(如狗尾草)等杂草类花粉为主,建议对此类花粉过敏的人群做好防护,远离花草植物。易敏人群除常备过敏药物外,尽量减少10点至17点花粉浓度较高时段外出,必须外出建议戴口罩、护目镜、穿长袖衣服和长裤,进入室内要洗脸洗手。
天津市人民医院(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杨相立主任医师表示,记住三大“法宝”,秋季过敏性鼻炎可防可治:避免接触过敏原、规范使用鼻用激素、严重者可考虑脱敏治疗。杨相立提醒市民,如果被鼻部不适困扰不要默默忍受,更不要自行乱用药物,以免过敏性鼻炎加重,诱发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更严重的问题。
杨相立说,秋季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与春季不同,真凶通常是蒿草、葎草、豚草等野生杂草的花粉。这些植物在8月至10月大量开花播粉,其花粉颗粒小、重量轻,可随风飘散数百公里,弥漫在空气中。如遇雷暴天气,则可能以微小的颗粒散布在空气中。另外,秋季天气转凉,人们开窗通风减少,导致室内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浓度升高,同样会加重过敏症状。夏秋交替的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真菌孢子大量繁殖,也成为重要过敏原。相较于春季,秋季过敏症状持续时间也更长、症状更明显,有些人从立秋开始就有过敏症状,可持续两三个月。大风、雷暴天气外出,过敏症状可能更严重。
杨相立解释说,过敏性鼻炎,俗称“花粉症”或“敏感症”,并不是普通的感冒。它是免疫系统对吸入的某些无害物质(称为“过敏原”)产生的“过度防卫”反应。当过敏原进入鼻腔,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其等同于病毒等“敌人”,释放出一种叫作“组胺”的化学物质,试图驱逐“敌人”,并以流涕来冲刷“敌人”、鼻塞以阻挡“敌人”进入。
过敏性鼻炎治疗的第一步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花粉季要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多风雷雨的白天。外出时可以戴口罩和护目镜,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洗脸、冲洗鼻腔,减少花粉在身体上的残留。居家时,保持室内清洁,适当通风,并避免在室外晾晒衣物和床单,使用空气过滤器也能有效降低室内花粉浓度。
第二步是规范化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氟替卡松,这是治疗的一线首选药物。它能从根源上抑制炎症,对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都有效。该激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全身吸收很少,安全性高,遵医嘱坚持使用利远大于弊,患者切勿因恐惧激素而拒绝最有效的治疗;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氮卓斯汀鼻喷剂能快速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者;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仅能短期使用(<7天),用于严重鼻塞时快速通气,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鼻炎”。
第三步是脱敏治疗(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对因治疗方法。通过长期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让患者免疫系统逐渐“适应”过敏原,不再过度反应。疗程通常需要3年左右,但效果持久,可能实现“根治”。
第四步是生物制剂。对于一些中重度过敏性鼻炎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生物制剂,它是一类针对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特定分子靶点的新型治疗药物,具有精准、高效等特点。
杨相立提醒市民,过敏性鼻炎治疗的前提是明确诊断。如果怀疑自己是过敏性鼻炎,务必到医院耳鼻咽喉科或变态反应(过敏)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过敏原测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这是找到“真凶”的最直接方法,只有明确了过敏原,才能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