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称孔庙。蓟县文庙,位于县城西北隅城关小学院内,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泮池、登瀛桥、棂星门、名宦祠和乡贤祠等建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蓟县的文庙始建于隋,证据有三。其一隋朝曾下诏“令州县立庙”,蓟县是当时三十六郡之一的渔阳郡,自然应有此设;其二,开科取仕制度自隋唐开始,蓟县作为北方重镇,文人显达多得益于儒学;其三,儒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修文庙也被视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义举。蓟县作为北方重镇,自然要“衙署齐备,庙堂俱全”;兴建文庙,亦属必然。
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间和东、西庑。金正隆元年(1156年)渔阳知县史享吉对文庙进行了修缮;现存当时的《重修宣圣庙碑记》。明朝时,文庙有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戟门、宰牲房、神厨、神库等建筑及设施。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州汪溥,守备马宣,重建大成殿九间,新塑圣贤遗像。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棂星门。明末文庙毁于兵火。(《康熙蓟州志》有载)到了清朝,历任知州于际清、胡国佐、董廷恩、余时进、张朝琮、赵锡蒲等屡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和东、西庑,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桥、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节孝祠、尊经阁等建筑。民国期间,又整修大成殿、东、西庑和棂星门。棂星门外东、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两座,跨越庙前通道(今文安街)。
在民国以前,蓟县文庙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各种礼仪在清道光《蓟州志》和民国《蓟县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蓟县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用七檩。顶部为硬山筒瓦,台基为条石垒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台前石阶、甬路与戟门相接。戟门面阔三间,用五檩;顶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为大青石。东、西庑台基与月台平,各五间,硬山合瓦。大成殿、东、西庑与戟门构成四合院。院内有五棵古松,虽院落不大,却给人以宽敞精致、堂堂正正之感。戟门东侧有名宦祠,面阔三间,墙壁上镶有赵孟书《醉翁亭记》碑。东侧为乡贤祠,戟门前有泮池,池上有并排石拱桥三座,称登瀛桥,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泮池前有棂星门、石质、四柱三门。
蓟县山川灵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达,擅美京东。相传上古之广成子修炼于城北崆峒山,黄帝曾两次问道于此。汉初韩信的谋士蒯彻,三国时隐士田畴均出自蓟县。隋唐以来开科取仕,蓟县更是人文荟萃,荣耀一时;有五代时“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赵普。在明、清《蓟州志》中,列入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名录的人数达785人。至今,在蓟县城中的魁星楼、文昌宫、学宫、书院、考棚、进士牌楼等旧名遗迹及文物建筑,无不反映了古代蓟县人民尊儒奉孔之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