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自开凿以来哺育着两岸的百姓,沟通了南北交通。由于航运的兴盛,促进了两岸的繁荣,于是出现了许多城镇、乡村。小镇汉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汉沟是上京、下卫的必经之路,水路有运河,陆路有一条通过街中心的上京、下卫的大道。元代北京建都,当时叫大都,汉沟的漕运就逐渐繁忙了。从天津至汉沟应该是初程少驻,常有粮船停泊。此地百姓间曾流传一段传奇故事。传说粮船停泊在汉沟常有石龟上船偷米吃。后来石龟再来偷米。船上人追至胡园村南,用枪将石龟眼睛扎瞎,从此石龟不敢再来。此传说虽属荒诞,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漕运的兴盛。
当年小镇华灯初上,岸上炊烟,河土渔火,一片繁华景象,铺店、作坊也很兴旺。待旭日将升,镇上更是熙熙攘攘,赶集的小贩,驻店的外商,南来北往的旅客,川流不息。河面上帆樯林立,船工号子铿锵;古道上,大车小辆,有上京的,有下卫的,有买的,有卖的,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自然形成集镇的模样。至今汉沟镇的界碑还标在汉沟火车站上。
说是集镇,就有集镇的特点。镇上有官盐店,属津京盐务第七口岸。有邮政代办处,有警察所,有公立学校,有庙宇多处,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堂、清真寺,年年都有庙会。在丰年里,大庙会唱皮影戏,庙会上有高跷会、小车会、少林会等。
镇上的集市贸易,在节日最兴旺,大车进不去,小车出不来。粮食市场、骡马市场、年货市场,叫斗的管量粮食;说牙的管牲畜买卖;掌秤的管棉、麻交易;税务员管征收交易税。
镇上的商店、作坊也算够齐全,当数旅店最多。有太和店、顺兴店、四合店、张记车马店,大小店房都给旅客起火做饭。有句俗话形容当时旅店的舒适和兴旺:“大车进了店,给个知县都不换。”再有就是杂货店,有泰山势,双义成、义合永、德聚号、福庆成、德义成、德春号。药店就四家,泰安堂、天合堂、保生堂、体仁堂。其他行业作坊有汽灯房、首饰铺、皮子铺、棚铺、清酒缸、切面铺、棺材铺、大车铺、嫁妆铺、铁锅店;香油坊两处,猪肉铺、羊肉铺各两家,点心铺两家,红白喜事用的杠房两家,豆腐房、子铺、水铺、炸糕铺等,可以说样样俱全。另外还有许多小摊贩。
后来公路修成了,铁路通车了,漕运也逐渐减少。自抗战开始,小镇萧条了。
解放初期,因区划变动,汉沟已不再称镇,但还残留部分旧貌,经过“一化三改”都彻底改造了,过去的集市也由计划经济取代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镇景象又见复苏。集市又建立起来了,摊贩布满街道,一、四、七为集市贸易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经过历史变迁,小镇汉沟业已由镇改村,后隶属今天的双街镇,村版图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2300多人,其中回族有200多人。现保留有20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一座,近年来,在党和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多次修缮,使清真寺焕然一新,成为村里独特的文化景观。另外,由上世纪初兴起的“英武少林会”已相传至今,人才辈出,期间为国家输送了世界武术冠军郎荣标等体育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