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益农社 切换
登录
  • 服务商申请
  • 益农社申请
  • 旗舰店申请
| 免费注册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大数据
  • 天津市
    • 综合数据
    • 公益便民
  • 市辖区
    • 蓟州区
    • 宝坻区
    • 武清区
    • 宁河区
    • 静海区
    • 滨海新区
    • 东丽区
    • 津南区
    • 西青区
    • 北辰区
| 大数据平台 | 管理平台 | 手机客户端下载
  • 首页
  • 综合信息
    资讯信息 通知公告 全国联播 村站资讯
  • 公益服务
    天津网上办事大厅 12316服务 法律快车 天津气象
  • 便民服务
    手机充值 生活缴费 快递查询 违章查询 医院挂号 飞机票 火车票 酒店预订 土地流转 供求信息 金融服务 招聘服务
  • 电子商务
    旗舰店 农产品商城 农资商城 区域电商 生活商城 出村优品
  • 培训服务
    益农社培训 农业技术 天津农业科技 手机应用服务 农业远程教育
  • 乡村旅游
    精品线路 农庄园区 乐在农家 精品民宿 津门百科
  • 专题专栏
    龙头企业 农业部定点市场 市场行情 津农精品 农资店铺 农机购置补贴 国际茶日 溯源产品 物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 新闻资讯 >> 资讯信息 >> 详情

古村津韵 文脉悠长

发布时间:2025-05-14 总浏览量:39     来源:天津日报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鲜活载体,亦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在津沽大地,八座古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散落乡野的文化明珠,以山水为砚、以文脉为墨,在守护与创新中绘就新时代的振兴图景。

从蓟北群山到运河之滨,这些村庄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将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古韵与新声的交响中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当古训与科技共舞,当乡愁与产业相融,津沽八村正以多元实践诠释着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范式。它们不仅是看得见的山水、摸得着的乡愁,更成为激活文化基因、重构产业生态的创新试验田。

透过这些鲜活样本,我们得以窥见: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推陈出新,而是要让历史文脉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让每个村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与发展坐标。

生态秘境

飞鸟与流水的诗篇

小龙扒村:世外桃源生态画卷

位于蓟州区渔阳镇的小龙扒村是座被群山环抱的自然村落,村内村外的林木覆盖率超过70%。站在村内向山上望去,苍松翠柏环绕,似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近几年,村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白鹭、牛背鹭等珍稀鸟类来此栖息,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初夏时节,小龙扒村内绿意葱茏,微风吹过,响起阵阵的沙沙声。“这是我们村的‘幸福林’。”小龙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宝贵指着村内的柏树林介绍。柏树特有的芳香物质自然驱虫,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树冠层为包括鹭鸟在内的鸟类提供了安全的夜栖场地,林下则是啮齿类动物的居所。村民恪守着“春不伐柏”的古训,只在深秋选取枯枝做柴,为动物们保留完整的栖息空间。如今,村里经常能见到松鼠、刺猬,它们与村民和谐相处。

漫步向前,可以看到柿子树上花苞萌出、核桃树上已经结出绿色的小果,静待唱响秋日丰收曲。“咱这用的肥料都是农家肥,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张宝贵说。在耕种过程中,村民也遵循着“取之有度”的原则,不过度开垦。

今年4月,小龙扒村与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亚富格集团合作并签署协议,正式启动“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三方将整合政策、资金与专业力量,重点开发古村文化体验等项目。“我们希望把生态、文化与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创新思维激发古老村庄的内生动力。”驻村第一书记石刚说。

陈塘庄村:槐影深处时光更迭

站在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传统村落的进村路上,初夏的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干和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上洒下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小村庄,曾是燕王扫北移民的落脚点,如今正以文化为特定介质,开启沉睡已久的活力基因。

施工现场,镇公共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与施工方正热烈讨论着。“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工作人员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得到了施工方的认可。他们身后,工人们专注而小心地对技术样板房进行结构加固,手中的工具与老房子碰撞出的声音,仿佛是新旧时光的对话。

有关负责人展开规划图,眼中满是憧憬:“陈塘庄传统村落修缮一期项目主要是针对13栋房屋进行应急抢险结构加固和建筑修缮等工作,并对1栋房屋进行框架大修。陈塘庄村是我区唯一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未来,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仅要留住‘依水而居’的智慧,还要让老房子‘活’起来!”

漫步村中,陈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宝祥正站在技术样板房前,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盼望多年的传统村落修缮项目终于启动了!”他感慨道,“这些老屋陪伴了陈塘庄村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的根永远在这里。希望通过这份坚守,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代代相传。”

84岁的周连芳是为数不多还居住在古村的村民之一,他每天都会在村里慢慢踱步,仔细打量着传统村落发生的新变化。“这些年,在这里居住的村民越来越少,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希望通过这次修缮,能够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最后一抹余晖掠过,陈塘庄传统村落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焕发无限活力的鲜活样本。

民族记忆

满韵与匠心的守望

桃花寺村:古朴民居满韵特色

桃花寺村位于蓟州区渔阳镇东部,北依桃花山,南临于桥水库,四季朝阳。从蓟州城区出发,仅需20分钟车程便可抵达。

说起桃花寺村,就不得不提到离村庄不远的桃花寺(现名法华寺)。相传桃花寺建于唐代,在清代乾隆年间,桃花寺村先祖奉敕重修桃花寺,并在寺旁建行宫,定居此地并逐渐形成村落。“同大多数村庄不同,我们是先有寺后有村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门静介绍,“由于当时在此驻守的为满族正黄旗人,所以满韵也是我们村里的一大特色。”

走在村中,仍可以看到具有满族特色的旧民居,这些民居顺承了满族“以西为大”的特色,西有厢房,屋顶小瓦起脊,院墙为石头墙。“遇到满族特色节日,村民也会举办特色活动。”门静说,“例如在农历二月初一‘太阳日’这天,大家会用面粉制作糕点,并在上面放置用糯米面捏成的彩色小鸡,寓意金鸡报晓,迎接日出。”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故事,结合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让桃花寺村这座传统古村落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门静说。

隆福寺村:文化为笔书写传奇

在蓟北群山环抱间,青砖灰瓦的隆福寺村已静卧近300年。如今,这座曾为清帝谒陵驻跸的满族古村,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篇。

隆福寺村是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的7个满族聚居村落之一,因村北建有隆福寺而得名,村里近半村民都是满族人。村里的“御道”、隆福寺、隆福寺行宫遗址,均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村子,立刻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满族特色文化气息,清代风格的红门灰瓦仿古门楼、色彩明丽的彩绘牌楼,牌匾上“隆福寺村”四个大字下方还标有对应的满文。村里的主干道也是一条满族风情街,两旁的白墙上点缀着各色花样的满族剪纸图案,各式民居整齐地左右分列,代表满族文化的小旗帜也随风飘扬。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村里也将重心放在开展旅游上。“我们的农家院会为客人准备香喷喷的‘八碟八碗’,这是满族家庭最为隆重的待客方式,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满族文化特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金生说,“游客还可以穿戴各式满族服饰拍照、拍视频留念,我们的村民会讲述满族服饰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这可是在其他村庄体验不到的特色活动。”

随着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隆福寺村继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修缮复原了几处满族老民居,让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石金生说,我们常带游客来老民居“打卡”,讲述“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房山上”的建筑之“怪”;讲解“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有圈儿又有点儿”的满文字;老宅人进人出,平日不锁,物品也不会损坏……

如今,隆福寺村每家每户的生活已悄然改变,传统文化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基因密码,让历史的筋骨生长出新时代的血肉,在燕山脚下续写新的传奇。

历史长河

烽烟与运河的对话

黄崖关村:守护长城重拾烟火

初夏时节,蓟州区黄崖关长城脚下400亩山楂林如覆霜雪,与青灰色城墙相映成画。黄崖关村,这座与长城同名的古村,正以守护为根、传承为脉、创新为翼,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新的传奇。

黄崖关村历史悠久,历经几百年变迁,由当初驻兵长城的军营逐渐发展成村落,1987年因修复长城历史遗迹,村民整体搬出八卦关城。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贺东说:“当年我们村卧山临河被长城及泃河包围,院落也有着典型的军事防御布局,具有浓郁的戍边文化特点。那时,村民生活的必经之路就是黄崖关长城的前门楼,搬出关城后,村民从靠山吃山逐渐转变为发展旅游业,有些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吃螃蟹’办起了农家乐,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游览黄崖关长城,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作为明代戍边要塞后裔,黄崖关村人将“众志成城”的精神注入乡村振兴发展——全村300户中105户开办农家院,村民王春子经营的5家民宿涵盖高中低等不同档次,客房常需提前半个月预订。她说:“黄崖关长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家家抢着当长城卫士。随着黄崖关长城景区越建越好,到村里来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幸福感满满!”

除了旅游,山楂也是黄崖村的主产业。村民不仅卖初级山楂,“山楂干”等深加工商品也凭借独具特色的品位在市场上享有声誉。“既要靠长城,就要护长城,更要养长城。”史贺东指着山坳里的蜜梨苗说:“这古老的品种曾是清宫贡品,我们要让它成为‘一村一品’,真正做到守着长城根、长出摇钱树,让昔日的军事关隘飘满甜蜜的香气。”

夕阳西下,山楂林镀上金边,村内农家院的灯光次第亮起,山间果香与人间烟火交融。这座古村,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在古老城砖上浇筑新时代的振兴密码。

六街村:千里运河精彩非遗

寻觅六街村的古风新韵,要深入杨柳青古镇的街巷肌理。据史料记载,杨柳青镇六街村的原址就在现如今的杨柳青古镇景区中,早年间村民分布在大寺胡同、乔家疙瘩胡同等。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围绕古镇焕新,在景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传承保护。在春节、“五一”假期,杨柳青古镇景区凭借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非遗项目体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在春节假期里,杨柳青灯展、非遗体验、民俗展演、沉浸式戏剧等活动点亮了古镇,让村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感受浓浓的年味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年画等传统技艺,并指导游客和村民亲手制作,让他们感受非遗魅力。通过非遗体验活动,增强了游客和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今年“五一”假期,“北国沽上夜·千里运河情”行进式水上大秀、“运河千里·水映丹青”花船巡游、年画主题舞蹈表演等在古镇景区轮番上演,营造出“沉浸在年画中”的整体氛围。杨柳青剪纸、年画拓印等12项非遗手作体验,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了古镇非遗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同时,组织群众文化队伍每天带来舞蹈、合唱、小车会等多种形式的精彩表演,为传统村落注入了勃发的文化活力。

石韵书香

山水与人文的交响

西井峪村:因石而居为石而乐

西井峪村隶属蓟州区渔阳镇,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故得名“西井峪”。但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石头村”,这里的村民因石而生、因石而居也因石而乐。

石头屋、石头墙、石头巷······走进西井峪村,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由上亿年的页岩和石英岩垒砌的建筑依山而建,街巷就势而成,交叉重叠,错落有致。这里常常吸引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是我市著名的民俗摄影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子如何能保留下来,并且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驻村第一书记杜军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山中,村子交通位置不占优势,村民过得不富裕,在修筑房屋的过程中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砌墙垒房。“由于耕地稀缺,所以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开山采石这一过程,这也是西井峪村与石头的渊源所在。”杜军说。

出于环境保护等原因,开山采石被禁止后,西井峪村需要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恰逢蓟州区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在渔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井峪村确定了“五景十坊三十院”的发展模式,发掘石头广场、万卷石书、穿云晚眺、寿山福水、天龙觅踪五处自然景观;修缮、复原皮影坊、草编坊、缝绣坊、漏粉坊等;由村民打造30家农家院,为游客提供食宿。靠着乡村旅游,西井峪村逐渐打开了知名度。

为了留住乡村的根与魂,2015年,西井峪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一家乡村建设公司签订合同,对村庄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在尊重西井峪村建筑传统的基础之上,尽量不改动老房的外立面与院落空间结构,同时融入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舒适性与便捷性的需求。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如今,整个村子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传统石砌房屋为特色的民宿,加上咖啡馆、图书馆、理疗馆、酒吧等配套为一体的古老村落,正在熠熠发光。

小穿芳峪村:依山傍水诗情画意

“蓟州古渔阳,素号山水乡。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这句话仿佛一幅画卷,将蓟州区小穿芳峪村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因“穿芳三隐”留下的诗歌而增添了几分诗意与远方,处处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诗歌韵律。

小穿芳峪村历史悠久,建村已近两百年,目前全村有82户人家,总面积50.78公顷。自建村以来,村子的生活就不是太富足,2012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仅8400元。

为了村民生计,小穿芳峪村努力恢复乡村生态并发展旅游业,一跃成为乡村振兴品牌和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走进小穿芳峪村,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景观河穿村而过,农耕园、休闲公园、花卉种植园特色鲜明。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通过不同载体在村中生动展现的诗歌及传统文化元素,路旁的诗歌石碑、诗歌牌匾成为独特的风景线,民宿书桌上都摆放着穿芳书籍……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全说:“小穿芳峪村文化底蕴厚实,例如清末穿芳峪区域内就住着三位辞官还乡修养的隐士,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穿芳三隐’。他们在这里置地造园,还成立‘穿芳义塾’。我们在小穿乡野公园本着赓续‘穿芳三隐’的艺术精神,在村里打造了被誉为‘郁郁的草木、幽幽的房屋、厚厚的乡情、浓浓的野趣’的梨坞书屋,吸引了各地游客不断前来游赏。”

依托现有的生态基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已然明确“穿芳园林文化体验名村”的定位,将着力构建农业文旅融合、全季休闲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以“乡野公园”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特色村,沿着乡土文脉挖掘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脉络继续走下去。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热点新闻

  • “优质小站稻”插秧节主题活动启幕
  • 张工主持召开市委金融委员会全体会议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市工作大局
  • 《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印发
  • 古村津韵 文脉悠长
  • 新手指南
    免费注册
    客服中心
  • 商户合作
    旗舰店申请
    广告合作
  • 用户帮助
    服务协议
    退款承诺
  •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河南新农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豫ICP备14004304号
当当网 | 苏宁 | 梦芭莎 | 红孩子 | 亚马逊 | 财付通 | 快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