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大田的庄稼都还在生长,静海区中旺镇刘家河村的第一茬蒲公英就已经根叶归仓了。经过去年的试种,今年刘家河村的蒲公英开始第一个完全生长周期,春夏之交,整整4个大棚的“小伞”(蒲公英种子)告诉人们,今年是个丰收年。
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永政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主推了小田并大田工作,整合全村耕地,经由市产权交易平台流转给种地大户,村民拿着承包费去打工,实现增收。村集体领办的聚丰城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自留了部分耕地自主经营,其中包括42个大棚。这些大棚种什么是个问题。因为刘家河村的地盐碱性强,如果像其他村一样在大棚里种蔬菜瓜果,可能长不好,口感也没有优势。经过论证,决定种蒲公英。于是,去年春天合作社拿出4个大棚来试种蒲公英。每亩地1千克种子,投入不大,但由于种植、管理、采摘都是人工作业,还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去年蒲公英卖了叶和根。今年春天,休眠了一冬的蒲公英长势很旺,开了满满一层花,种子最终全部落在棚里,长出新的蒲公英苗来。第一茬蒲公英又壮又密,村民们陆续收了20多天,把第一茬根和叶收好晾干入库。第二茬很快又要开始采收了。
“都说蒲公英浑身都是宝,可是我们村这么好的蒲公英却只能晒干了做药材,有没有更多的市场用途?”有村民给《天津日报》“16区主官周记·政民连心桥有事您说话”栏目留言,提出期望。
刘永政说,村集体专门进行过市场调研,刘家河村的蒲公英口感好,特别是头两茬,营养丰富,作为蔬菜销售应该很有市场。但问题是刘家河村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与有市场需求的静海城区和滨海新区大港生活区距离三四十公里,在目前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一次性需求量也就几十公斤,连夜采摘、凌晨运输等一系列成本粗算下来根本不合算。相比之下,距离最近的是河北省青县,但那边有同类产品。
而作为药材销售也有问题,刘家河村的蒲公英还没有找到终端市场,用于入药的蒲公英根叶在按要求晾干后只能交给二级采购商。下一步,如果能够对接上终端市场,或者实现自主制作终端产品,都能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此外,刘家河村找到了半机械化作业的解决方案,如果市场问题解决了,用量大,随时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并实现蒲公英叶子的机械化收割,那样效率会大大提高。刘家河村两委正在努力寻找市场,也希望需求方看见消息后与刘家河村村委会联系,帮刘家河村村民把蒲公英产业做大做强。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