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农业领域不断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资源节约和投入品减量取得新突破。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全市夏粮总产82.9万吨,同比增长3.7%,实现“七连增”。在蓟州、宝坻、武清和静海区建设秸秆还田千亩展示区,实施秸秆还田监测项目,提升了耕地质量。进行粮豆轮作示范,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两种、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7.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推进了农业用水节约高效。推进农药减施增效,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组织开展夏秋粮“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工作,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推进了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介多畜种豆粕减量替代技术要点,推进了饲料兽药使用减量增效。
二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深化。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畜牧养殖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场创建活动,合理应用酶制剂和益生菌,提高饲料吸收转化利用率。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打包离田等技术,积极对接秸秆收储运企业。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出玉米秸秆与脱水污泥混合快速热解技术。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完善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机制,推广乡村生活垃圾快速发酵、生物转化和热解炭化等技术,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转化。
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推进海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中国渔政亮剑2025”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扎实推进海河流域禁渔期专项执法行动。提升农业生态价值,加强农业减排技术示范推广,2项农业减排固碳技术需求纳入2025年“揭榜挂帅”项目范畴。指导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工作,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经营管理,规范创设2家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治,布设43个常态监测点位,组织开展入侵植物苗期铲除及集中灭除活动,指导开展入侵病虫害防治、释放生物天敌绿色防控示范、低毒药剂防治等工作,打造出更稳定多样的农田、水域生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四是绿色全产业链构建促进农业绿色化生产。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构建“企业+科研单位+农产品产地+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技装研发。对接广东等兄弟省市开展冷链物流设施共享,促进流通降本增效。推进种养结合,提升“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稳定油料和棉花生产。创建农事服务中心,开展绿色生产服务。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全市投产面积54.1万亩。推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推动七里海河蟹基因编辑技术和新种质创制工作,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研发新型绿色渔药。推进绿色循环技术采用,建立市、区、镇三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促进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上半年,全市发布农业地方标准16项。开展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守底线 促提升”专项行动。整合中央资金用于“津农精品”企业开展品质检测,推动产品分级销售。
五是强化政策统筹助推农业绿色转型。持续实施耕保补贴、粮油等重点作物、农机购置等扶持政策,联合银行机构开展“春耕备耕服务月”“邮农市集”“兴农撮合”等金融支农惠农活动,基于天津农交所流转承包地价格数据,合理编制土地流转价格指数。加强监测评价,我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18项指标中15项指标已达到国家目标值。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乐享津郊365”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短视频摄影大赛、和美乡村健康跑等系列文体休闲活动,目前已有269项活动列入其中,通过电视、报纸、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宣传力度,突出乡村生态振兴宣传成效。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