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鲜明标签。
以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为抓手,我市加快实施乡村旅游提级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研学、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点线面”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逐步实现了点上靓化景区景点、线上串珠成网成链、面上处处皆景皆美,营造出众多“引流促消费”新场景。
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舒适宜居的特色民宿、生意红火的各类商铺、丰富多彩的游玩体验……这些充满特色的村庄令人常玩常新,实现了游客“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
如今,手握一杯咖啡走在景色怡人的乡间,身边那些韵味十足的乡居、时尚现代的营地、花果飘香的田园,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
“寻源稻乡·兵米小站”
营造乡村旅游休闲新热点
津南区双桥河镇孙庄子村四面环水临绿,不仅被海河、海河故道及双桥河所环绕,而且被绿屏·双桥河湾、咸水沽湾包围,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走进村内,一座座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民宿映入眼帘,涵盖高端客房、轰趴馆、咖啡厅等。古朴典雅的木质结构、现代简约的玻璃幕墙,融合了当代艺术元素、中国元素、西方元素,置身其中让人深切感受到乡村韵味与时尚气息的融合碰撞。
这里演绎的,是一段与水“相融共生”的乡村之变,通过深挖区位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实现民房变客房、村庄变景区。
2024年国庆假期,村里打造的“沽水·孙庄”民宿正式亮相,集艺术元素与淳朴气质于一身的海河沿岸文旅新场景,引来众多市民体验“尝鲜”。大家在咖啡厅、书屋中品味慢生活;在音乐吧、轰趴馆里享受律动;在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间找寻对母亲河的眷恋。
“民宿很有特色,坐在土坯房里喝着舶来的咖啡,真是别具风味。”家住和平区的刘先生带着家人来到这里,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体验。
村景融合、业态创新,沽水·孙庄民宿不仅成为了游客的“诗和远方”,也为村庄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津南区双桥河镇城建办主任苏放说:“我们的目标人群锁定国家会展中心高端参展人群、海河教育园区学生、周边青年群体以及亲子家庭,依托民宿在村内形成吃住娱游购行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文商旅全面推进,最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包括孙庄子等村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内,津南区正在着力打造集科普示范、产业发展、田园休闲、旅游度假、农业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营造乡村旅游休闲新热点,擦亮“寻源稻乡·兵米小站”旅游品牌。
——该片区不仅以其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成为了人们探寻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百年历史看天津,近代军事看小站”,小站练兵园如今已成为游客了解中国近代军事历史的重要场所。
——与小站练兵园遥相呼应的是千年稻耕文化,津南小站稻以其优异的稻米质量而闻名遐迩,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项目,展示着独特的稻耕文化景观。
——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工艺以及民俗节庆活动,也为津南区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邵忠昌介绍,津南区将立足津南生态、科教、会展“三张好牌”,依托“沽水·孙庄”、月桥文化仓、小站练兵园、佳沃世界、时代记忆馆等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继续引进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源,积极谋划夜间经济、露营经济、研学经济,强化高水平、高品质服务供给,努力打造全地域、全时域、全领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发挥文化和湿地优势
打造乡村旅游“新标地”
宁河区俵口镇解放村是革命先烈于方舟的家乡,宁河区在这里精心打造“重走方舟路”红色教育基地。这条红色主题之路、解放思想之路、引领发展之路、生态健康之路,让这位革命先烈并没有“走远”,还掀起了红色旅游高潮。
日前,市民张帆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感受先烈的革命情怀和使命担当。“我是天津三中毕业的,于方舟烈士是我们三中的校友,从当初入学就聆听老师介绍他的事迹和精神。这次特意带孩子来这接受红色教育,感悟以于方舟烈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和革命情怀。”他说。
“重走方舟路”红色教育基地全长3.8公里,包括于方舟故居、红色革命标语墙绘、新生社场景体验等10个点位,在这里人们可以穿越历史的云烟,沉浸式体验革命历程和情怀。深切感悟铭记是最深的悼念,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基地负责人董晓东介绍,为了着力释放“重走方舟路”文化效应和人流效应,基地周边配套建设芦花里民宿、理想渔趣园等文旅“打卡”地,开发野外露营、休闲垂钓、果蔬采摘等特色功能,推出“一脉传承”系列茶礼、方舟系列文化马克杯、文创雪糕、民国公仔等特色产品,辐射带动民宿餐饮、河蟹垂钓、文创产品等协同发展,“重走方舟路、湿地水乡游”的文旅名片越擦越亮,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宁河区正全力打造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以七里海湿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五镇,突出“北国江南、水香宁河”的发展定位,以“稻香蟹肥,鹳舞乡邀”为主题,构建七里海湿地生态绿心“一心”、七里海农文旅体验环“一环”,七里海大道景观轴线“一轴”、N个特色项目集群“多彩”的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格局。
片区里火爆的不仅是“重走方舟路”市级红色教育基地,七星岛湿地风景区的生态之美也令游人们陶醉,宁和稻香生态园则展现着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魅力……这个集自然风光、美食文化、人文景观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宁河区全域旅游“新标地”。
据宁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片区系统谋划了28个项目,涵盖文旅、休闲观光、住宿、餐饮、配套设施提升等各个方面。2024年,贝贝生态农场二期、七星岛湿地风景区、芦花里民宿等11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2025年,片区将继续谋划实施一批“生态+”“农业+”“文旅+”项目,促进规模化民宿、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集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渔生态小镇”
让潮白河两岸“风生水起”
秋风送爽,稻浪飘香。
波光粼粼的潮白河,在夕阳的映衬下美如画卷,去年国庆假期,一场“百渔宴”正在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上演。
作为黄庄镇的一颗璀璨“明珠”,游客们彼时在小辛码头村不仅深入领略到宝坻区的自然美景与文化韵味,还享受到这场自然和美食相伴的悠闲体验。
“这么美丽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和家人围坐一起品着各式河鲜,听着潺潺的流水、吹着悠悠的晚风,真的是太惬意了。”携全家一起来游玩的康伟兴奋地说。
不只是“百渔宴”,金秋时节也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小辛码头村彼时还指定水域开放钓蟹休闲体验,将体育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游客们的假期变得“渔”乐无穷。
如今漫步在小辛码头村,一幢幢农家院镶嵌池塘绿树之间,映着青瓦白墙水乡风韵民居的是垂柳、古牌坊、垂钓园、水稻文化园等景观。
至今村内还保留着古码头遗址,有着“千年古渡”的美称。通过利用地域特色因地制宜,作为潮白河畔第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这里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据黄庄镇镇长艾伟俊介绍,按照宝坻区委、区政府高标准开发利用潮白河、提升沿岸文化旅游设施的要求,该镇以小辛码头村为核心,李宦庄村、北里自沽村为两翼,打造“潮白河·渔生态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态,综合形成“一核两翼”和“三村联动”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格局,并于去年成功入选我市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
按照整体项目规划,小辛码头村作为核心服务区,将聚焦休闲度假、研学体验和文化展示,着力建设品位文旅小镇;李宦庄村作为专业赛事区,将以专业竞技和休闲垂钓为核心,着力打造品质赛事活动;北里自沽村作为产业示范区,将推动建设渔具制作和渔具贸易中心,着力构建品牌渔具产业。
通过持续挖掘利用潮白河沿岸和周边镇村资源,“潮白河·渔生态小镇”将打造集“特色休闲康养、竞技休闲垂钓、渔具制作贸易”等多种特色功能聚合协调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和全国知名渔生态度假胜地,实现“农文商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据黄庄镇党委书记赵贵敏介绍,小辛码头村核心服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李宦庄村专业赛事区打造成果明显,小镇专业赛事引流的预期目标已初步达成,品牌垂钓赛事和垂钓经济链条成为黄庄镇乃至宝坻区提升关注热度、拉动消费增长、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动能、新引擎。
未来在这里,游客将可以感受一场诗意田园的生活体验,参与一次专业垂钓的竞技赛事,饱餐一顿别具风味的辛码盛宴,徒步一段移步换景的滨水栈道,乘坐一回穿越古今的乌篷小船,沉浸式步入闲适隐逸的鱼米之乡、北国江南。
“上新”不间断
“跨界”呈常态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志林介绍,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健康发展的景象,成为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3802万人次,综合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23.5%和9.6%,实现“一年见成效”目标。
2024年,我市聚焦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发展和乡村建设,在农文体旅多元融合上持续发力,实现“上新”不间断、“跨界”呈常态。“乡村旅游+体育”“乡村旅游+研学”“乡村旅游+康养”,跨界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红利,成为塑造乡村旅游新面貌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设置“津农精品”和乡村非遗集市,体育赛事“流量”成功转变为游客量,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消费增长、收入增加。
借助资源优势,2024年我市举办了众多精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其中,以“最美风景津郊‘乡’约”为主题,全面启动“乐享津郊365”系列活动,相继举办短视频和摄影大赛、“民宿”“研学”主题沙龙、金秋露营生活节等,通过多种平台展示乡村旅游特色,有效吸引广大市民游客参观游玩。节假日期间,相比人潮涌动的热门城市和景点,“说走就走”“不挤不贵”的乡村呈现出独特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去探寻乡村之美、挖掘小众景点,与风景优美的田园邂逅,尝一尝独特的乡村美食,获得松弛感和个性化满足。
2024年,我市还聚焦乡村旅游平台建设,着力拓展新场景。
作为市级全域农文旅产业发展投资服务平台,市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梳理收集西青、静海、宁河、蓟州、滨海新区5个重点片区可供开发与流转的闲置农房约2200间。打造“天津院子”系列产品,推进盘山居、杨柳居、八仙居等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围绕“津趣研学游”“津乐团建游”“津味民俗游”“津彩银发游”“津康养生游”五大主题,策划推出16条精品线路,全年引流达10万人次。开通“水韵西青入画杨柳”海河游船杨柳青航线和蓟州特色列车,为推进农文旅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拓展了新场景,有效促进联农带农、助农增收。
王志林表示,市农业农村委将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项目招商、活动组织、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工作向片区聚焦、政策往片区倾斜、样板在片区打造、经验由片区创造,打造千万工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同时,我市将进一步探索做好“乡村旅游+”各项工作。在现有34个乡镇、219个村的基础上,合理扩大乡村旅游重点片区覆盖面,探索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带动“津农精品”等乡村农文旅产品推广,实现农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升级,积极创建高品质旅游镇村、主题民宿、露营基地等载体,吸引更多项目投资和新业态植入片区,推动全市乡村旅游业态升级。持续组织好“乐享津郊365”活动,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乡宿内涵,完善研学教育、乡间美食、户外运动、冰雪赛事等业态,升级银发经济、“后备厢”经济等模式,丰富“最美风景、津郊‘乡’约”产品体系。着力支持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促进村容村貌改善和服务接待能力同步提升。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