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沽大地的乡野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兵支书”“兵能人”。他们脱下军装本色不改,告别军营心系乡土,用军人的忠诚、坚韧与担当,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从科技兴农的“尖刀班”到甜蜜产业的“园主”,从守护“星星的孩子”的母亲到反哺乡梓的企业家,再到撬动特色产业的“兵支书”,他们的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攻坚克难的军人本色、建设家乡的情怀从未改变。他们是乡村沃野上闪耀的“兵”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故事,是“咱们村里的老兵”群体形象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的时代强音。
用科技与坚毅
领航乡村“共富蓝海”
在北辰区西堤头镇刘快庄村,“90后”退役军人刘侑和用6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军营战士到乡村产业“尖兵”的精彩篇章。他不仅将当年承包的50亩闲置鱼塘发展壮大为百亩现代化观赏鱼养殖基地,更将最初的5人小团队打造成10人的“水上尖刀班”。
这位年轻的“养鱼大户”,正凭借坚毅与科技的双翼,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广阔的“共富蓝海”。
两年的军旅生涯,淬炼了刘侑和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韧劲儿,这成为他返乡创业的“内驱力”。退役后的他敏锐捕捉到观赏鱼产业的商机,放弃了外地养殖大棚园区的丰厚补助奖励,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将本村的“泰狮”养殖技术推广开来,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从最初承包的50亩鱼塘发展成为百亩养殖区,不仅是面积的增加,更是产业能级的提升。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温度、水质、投喂等关键环节的管控难度呈几何级增长。刘侑和将“地暖”升级为“智慧温控”,如今百亩基地的大棚群全面用上了智能温控系统,确保引进的珍贵种鱼和娇弱鱼苗活泼健康。今年年底,养鱼大棚将进行升级保温处理,同时增加太阳能热水循环系统,进一步减少热损耗,降低冬季养殖成本。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一支专业、高效的运营团队。刘侑和将军营的“传帮带”精神和科学管理融入团队建设,最初的5人小分队锤炼成了10人的“水上尖刀班”。他把部队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注入团队文化,让团队成员岗位职责明确,在种质优化、疫病防控、营养配比、生物饵料运营、电商直播、新媒体运营、物流仓储协调等方面都由专业人才负责。
“家人们,看这尾‘百褶泰狮’,宫廷范儿十足!”在直播间里,刘侑和是精品展示、趣味科普、带货专场3个不同主题栏目的“金牌主播”。随着规模扩大、产量激增,销售渠道和模式的创新成为关键。他深谙网络销售之道,通过分析直播数据和“粉丝”偏好,精准优化选品,调整推广策略。目前“粉丝”破万,高峰期直播间有几千人同时在线。
“一隅烂漫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真。”创业有成的刘侑和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利用基地的专业直播间和设备,手把手教学,内容从账号搭建、言语技巧、视频剪辑到物流发货,覆盖全流程。如今,已成功孵化出刘快庄村多位村民主播,他们销售的产品从服装到本地螃蟹、对虾、农产品等,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退役不退志
桑梓情更浓
八一建军节前夕,静海区团泊镇暑气正浓。天津市天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崔玉海,正和几名党员骨干将大米、白面、食用油等一一装上车。
“走,去看看老战友们!”崔玉海一声招呼,车队驶向熟悉的村落。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就像他扎根乡土、服务乡邻的步履,从未停歇。
今年61岁的崔玉海,是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役的老兵。1981年,17岁的他穿上军装。退役后,他回到家乡,进入天津市华源工业(集团)公司工作,凭借军人的韧劲儿和钻研精神,成长为负责生产、技术的副总经理。
2002年,受单位委派,崔玉海在团泊镇组建起天津市天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创业伊始,产品单一,崔玉海深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依靠技术和创新。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将部队里“敢打必胜”的作风带到了车间一线。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产品线不断丰富:书钉线、异形丝、汽车专用丝……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最令崔玉海自豪的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汽车用丝产品,成功进入一汽大众、丰田、红旗等品牌汽车的供应链。而他们公司生产的书钉线,更是远销欧美,占据了当地报刊装订市场70%的份额。如今,公司已拥有2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产品畅销几十个国家,崔玉海用实绩践行着退役不退志的誓言。
虽然离开军营,但崔玉海的心始终惦念着那些曾和他一样身着戎装的战友。他常说:“当过兵的人,那份情谊一辈子都忘不了。”担任团泊镇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后,崔玉海把“关爱”作为核心职责。每年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他亲自带队,将饱含敬意和关怀的米面油等慰问品,送到退役军人代表手中。“东西不多,是党和咱企业的一份心意,感谢你们这些‘最可爱的人’!”朴实的话语,温暖着老兵的心。
“天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始终向退役军人敞开。”崔玉海深知,对退役军人最大的关爱,就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就业创业。他推动企业与团泊镇政府签订退役军人就业联盟协议。“他们纪律性强,能吃苦,责任心强,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崔玉海言语中充满信任。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招收了6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他还积极参与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用自己的经验为战友们铺路搭桥。
企业做大了,但崔玉海从未忘记自己是吴家堡村走出来的孩子。“人到了何时都不能忘了根,我要回报乡亲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今日的公司,现代化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崔玉海常站在窗前,眺望不远处的村庄。从军营到乡土,从战场到商场,再到服务乡村振兴、回馈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崔玉海这位静海老兵,用半生步履生动诠释了军人本色。
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奔波在服务企业、关爱老兵、帮扶乡亲的路上。在静海这片热土上,老兵崔玉海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为“星星的孩子”照亮前程
“孩子们,早上好!”
“李妈妈好!”
盛夏清晨,在宁河区希宝之梦孤独症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希宝之梦),和李妈妈打过招呼的孩子们跟随老师进入不同的教室,开始当天的康复训练。
孩子们口中的“李妈妈”,便是中心负责人李洁。“我的孩子也是孤独症患者。”一句话道出了李洁与“星星的孩子”之间的牵绊。
2005年,李洁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工作、结婚、生子……孩子两岁时,诊断书上的“中重度孤独症”打破了她平静幸福的生活,丈夫也因此选择离开。
没有时间悲伤,也不能悲伤。李洁开始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当时每个月1万多元的费用对于她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于是李洁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兼职赚点康复费用,自学康复知识并带孩子积极参加户外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孩子4岁的时候,期盼已久的“妈妈”二字让李洁泣不成声。后来,孩子与他人的互动越来越好,并顺利进入小学就读。
“为别人撑把伞,让他们对未来更加有信心。”是李洁创立希宝之梦的初衷。
在陪孩子康复的过程中,李洁结识了许多有相同经历的家长。看到李洁的成功,家长们希望她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分享经验。思索再三,李洁辞去工作,在2017年成立希宝之梦孤独症康复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希宝之梦已是建有康复评估室、感统运动训练室、个别化训练室以及多功能室等功能区域的标准化机构,累计有300多名孩子在这里完成了康复训练。
2024年,希宝之梦迎来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南开大学相关院系开展合作。同年,与市安定医院签订《帮扶协议书》,双方通过指导教学、科普讲座、爱心义诊等形式,帮助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好的康复服务。
“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李洁对孤独症儿童未来的思考。
希宝之梦有一对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兄弟,弟弟在机构进行康复,哥哥从特教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家无处可去。这一情况引发了李洁建立心智障碍者全生命周期体系的想法。“这些‘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需要的不仅是康复,更是融入社会的能力。”李洁介绍道。
2023年,她建立了一家专业为“心青年”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机构——卉爱启智托养服务中心,并为7名学员量身打造了“心青年”米铺,孩子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将宁河大米称重、抽真空和贴标签等工作,制作成米砖义卖。“你看,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孩子们制作米砖的过程,也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李洁介绍。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实训机会,李洁还开设了爱心超市和卉爱星空咖啡馆,孩子们每天轮班参与商品陈列、收银和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一开始孩子们会很紧张,现在会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李洁笑着说。近期,李洁正在与洗衣房、水吧等对接,希望建立更多适合“心青年”们的辅助性就业场所。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现在我有能力为孤独症儿童和社会搭建一座桥梁,就多做一些,这样孩子们未来的希望也就多一点。”李洁的话语温暖而坚定。
一个老兵的“甜蜜事业”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蝉鸣此起彼伏。位于宝坻区郝各庄镇西郝各庄村的龙鑫园有机生态园里,却别有一番清新惬意:绿意盎然间,粉嫩的水蜜桃、翠绿的酥梨挂满枝头,拂面的微风也被“染”上馥郁果香,沁人心脾。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而让家乡“旧貌换新颜”的正是这座生态园的“园主”信真。这位始终惦记着乡亲们的军官,在退休后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们一干就是10年。
220亩的龙鑫园有机生态园,种植着36000余株果树,桃、梨、杏、苹果、西梅、李子等,品种多达38种,且全部是有机水果。“好甜!”桃园里,不少游客被甜蜜“暴击”。农户们也正忙着采摘新鲜的水蜜桃,一位头戴草帽、肩搭毛巾,身姿挺拔、皮肤黝黑的老人摘果技术格外熟练,他便是信真。
“现在京津冀的游客口口相传,越来越认可我们的有机水果。网上订单也多起来,得赶紧把咱们的‘津农精品’送到全国各地的客人手中。”信真笑着说。
很多人不解信真为何在退休后“折腾”,他的言语间充满深情:“小时候家里穷,过年的饺子都是靠乡亲们‘你家一勺面’‘我家一块肉’接济的。20岁离家参军,在部队工作的36年间,我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军官。家乡养育了我,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回到村里为父老乡亲服务,我义不容辞。”
2015年,花甲之年的信真回到老家,拿出积蓄先是创办起蚯蚓养殖场。彼时,乡亲们多是种植传统作物,产量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守着土地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刚够一家老小度日。信真就邀请无固定工作的退役军人、村里的贫困户等到养殖场打工,力争让大家增收。3年的蚯蚓养殖,让他积攒下40余万元的“第一桶金”。
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致富,2018年,他流转了西郝各庄村150余亩荒地,联合本村的退役军人、军烈属和困难户,成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创建龙鑫园有机生态园。
“难”,是信真对创业最深的感受。“这几年可以说是什么困难都遇到了,自然灾害是最难抵御的。”他告诉记者,创办生态园第一年,刚刚栽下幼苗,宝坻区就下了几场大暴雨,被雨水泡过的幼苗天晴后死了不少。第二年,部分果树结果引来成群飞鸟,樱桃、桃等瞬间就被吃掉大半。“我们生态园离潮白河近,鸟儿多,又处在风口,常有风灾。我投资了40多万元,给生态园装上防鸟网,结果一阵大风把防鸟网刮得无影无踪。因为搞的是有机农业,虫灾曾经也很严重,后来我到处拜访农业专家,聘请他们来园里治虫。”
“部队生活让我养成不服输的坚毅性格,乡亲们对我信任也抱着期望,为了让大家多一份稳定收入,再难也得向前冲!”信真告诉记者,“我们生态园有固定工和临时工,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便离家的农村妇女也能来园里做临时工,不耽误照顾家庭,还增加收入。”
在生态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想改种果树,信真就把引进的优良品种树苗送给大家。郝各庄镇果树种植从8年前的30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亩。
“大家都说生态园的果子甜,可最甜的,是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抹去头上汗水,眼神中充满希望,身姿挺拔的信真犹如生态园里的繁茂大树,根系深扎故土,枝叶舒展向未来——他要用这满园芬芳,“种”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半斤种子串起振兴产业链
“裕泉庄人可不一般,面向市场巧种田,不起眼的紫玉米成了产业,蓟州大地美名传……”在蓟州区东施古镇裕泉庄村文化活动室,总能听到这段铿锵有力的京东大鼓《半斤玉米种》,一曲唱罢总能赢得满堂喝彩。
这段鼓曲里唱的,正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柱用半斤紫色玉米种子为村庄串起一条特色产业链的故事。这位1988年退役的老兵,从2012年春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以军人特有的韧劲儿,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冲锋不停。
裕泉庄村传统农业本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刘春柱偶然听闻紫玉米从叶子到籽粒、玉米轴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后,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辗转要来半斤种子试种。当国家检测报告确认玉米粒、苞叶、秸秆、玉米轴都含有较高花青素后,一场围绕“紫色宝藏”的产业革命在裕泉庄村的田野展开。
虽然紫玉米浑身都是宝,但存在一个大问题——口感不佳无法成为老百姓日常蒸煮的食物,该如何解决这只“拦路虎”?
刘春柱果断向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求援,一场科技赋能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的研发之旅就此展开。专家团队不仅成功从玉米轴提取出高纯度花青素,开发出精酿啤酒、冷萃咖啡等高附加值产品,更创新性地将提取残渣转化为菌菇肥料,实现“从土地回归土地”的循环。
“从玉米轴中提取的花青素可制作速溶饮剂、袋泡茶,苞叶、秸秆能做健康饲料,玉米粒可加工成食品原料。”刘春柱说,“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真正实现了把紫玉米‘吃干榨净’。”
在刘春柱的带领下,如今裕泉庄村紫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已经达到500亩,深加工系列产品超过30种。
紫玉米种植大户董长春笑着说:“紫玉米已经是我们村里最耀眼的‘紫色宝藏’,百姓富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在裕泉庄村盖新房、买轿车再也不是新鲜事儿。”
产业开花结果的同时,刘春柱还带领村民向“脏乱差”宣战。曾经的裕泉庄村,村西主路是“晴天尘土飞,雨天吞车轴”的烂泥路。上任伊始,他即筹资10万元铺设5米宽的柏油路,打通村庄发展的“任督二脉”。
更大的挑战在村内,14条巷道遍布牲畜粪便,村民雨天寸步难行。刘春柱在镇里的支持下争取到400余万元资金,将2万多米的街巷全面硬化绿化,修建起4座桥梁,更把废弃坑塘变为莲叶田田的生态池,成为村民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面对成绩,老兵刘春柱脚步未停,不断给自己出新题,确定前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拓宽紫玉米加工销售渠道;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无土栽培技术早日造福农家院。
“这新品种亩产4000斤,每亩能赚六七千元。乡村振兴这条路,我们要带着乡亲们跑得更快!”刘春柱捧着新培育的黑花糯玉米说。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