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的这段时间,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的郭振芝正带领一家人在田地里忙活,除了自家的田地外,他还流转了不少农田,今年种植沙窝萝卜的田地达到了200亩。郭振芝的田地距离公路不远,凌晨5点,远远望去就能看见十几人在忙碌。一台播种机器正沿着提前测量好的路线,将萝卜种子种到地里。这台机器一次能播下6行种子,同时还能铺设3条滴灌带,种子进入土层后随即开始浇灌。走近播种机才发现,萝卜种子已经提前缠到了纸条中,通过机器只能看到一条条白色的纸条被埋进了土里。
津城这些日子多雨,雨后闷热的天气里,沙窝萝卜种植户正在抢抓时间播种。为了保证今年冬季脆甜的沙窝萝卜准时上市,广大种植户也在尝试把高科技手段融入生产中。
萝卜种植用上了高科技
播种机“画线”滴灌带“喂水”
虽然有了机器加持,可老郭一点儿都闲不下来。因为这些日子经常下雨,土地有些坑洼,所以播下的种子总会出现深浅不一的情况。“白纸条提前缠好了种子,没播种好就能立即看出来。”郭振芝说着就走到了一截露出来的白纸条前,把纸条重新埋进了土里。机器走过,会有几个人跟在后面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种子都埋好了。郭振芝说,这些种子埋在土里大约2厘米深,才能保证发芽率。
郭振芝忙着检查的时候,儿子郭绍祥正把着另外一道关——控制水流。别看下雨土地湿润,可是天气热蒸发也快,为了保证种子发芽,就要及时补上水。为了节约水,现在都是通过滴灌带来浇水,1条滴灌带可以给2行种子浇水,再也不用过去那种种下后大水漫灌的方式了,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能对种子精准浇水。“这边有沙眼了。”郭绍祥冲着父亲郭振芝喊了一声,郭振芝立即找来了修补工具,父子俩忙着补漏。
郭振芝家属于沙窝萝卜种植大户,他总能把一些新的方式引进来。“用播种机种沙窝萝卜,今年我们村我家是第一个。农委组织了种植大户观摩学习,我觉得可以尝试,今年就立即用上了。这台机器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只要进行测量就能对田地提前进行规划,而且种子播下后特别直。”郭振芝说,往年需要雇20多人来种,今年有了播种机只雇了十几个人,总体费用没有变化,但是机器播种比人工快了不少,而且质量要比人工高。
郭振芝这名59岁的老农,在萝卜种植上总爱进行尝试。跟萝卜打了几十年交道,他追求的就是萝卜越来越好吃。“萝卜种植可得抢时间,要是赶不上季候,萝卜的甜度就会受影响。”除了流转后连成大片的几片田地,郭振芝家还有不少小块以及加盖了棚室的田地,这些田地就得靠人工来种植了。“机器把大块儿的种完,然后就全力种小块儿的。怎么也要种上十几天才能完活儿,现在每一天都是抢种的状态。”郭振芝一边擦汗,一边用脚踢踏着土层检查播种效果。
天气闷热,只要在地里走上一圈,衣服很快就湿透了。郭振芝在地头搭建了临时活动房,除了几张椅子外,最显眼的就是大冰柜和冰箱,里面冻上了瓶装水和功能饮料,供干活儿的人随时取用。“这些日子大家都是凌晨5点开始干活儿,快到中午才能休息,水必须得保证,人体消耗大,所以买了几十箱功能饮料。”郭绍祥说。
农三代“接班”种萝卜
“沙窝老郭”入选津农津品
生长在沙窝萝卜的产地,郭振芝家始终围绕着萝卜转。郭绍祥说:“我爸是农二代,我是农三代。我爷爷还在生产队的时候就钻研沙窝萝卜的育种,到了我爸这代,他最先是做收购萝卜的生意。做收购的时候,发现市场上对优质沙窝萝卜的需求大,到了2000年前后才开始种植萝卜,这几年又开始直播卖萝卜,沙窝老郭的萝卜品质好,还入选了津农津品。”
种萝卜,是这段时间辛口镇萝卜种植农户家的大事。在郭振芝家,儿媳妇忙着给大家做饭之余,还负责把种子缠进纸条中。郭振芝家放着好几台缠种机,种子倒进漏斗里,另一边的纸带子也同步运转,把一粒粒的种子缠在里面,然后再绕成纸轴样。完成了自家的种子,村里的农户陆续也送来了种子,让郭振芝的儿媳妇来缠。他家的地面上放着一卷卷已经缠好的种子,上面用笔标出了姓名和电话。“村里都说我家缠出的种子密度好,也不浪费种子,所以爱送到我家来加工。”郭绍祥表示。
直播带货闹“笑话”
“小黄车”是银色的
郭振芝的网络昵称是沙窝老郭,但是通过直播卖萝卜还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我爸喜欢萝卜,没事爱发一些关于萝卜的视频。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你的小黄车在哪儿?’我爸看人家问,还专门拍了一期视频,把自己开的车拍了下来,告诉大家他开的车是银色的,不是黄色的。”郭绍祥说,那期视频发布后,大家都替老郭着急了,告诉他“小黄车”是网上卖货用的链接,俗称小黄车,就这样在大家一步步的传授下,郭振芝在种萝卜之余开启了直播卖萝卜之路,由于萝卜品质好,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
记者从西青区农业农村委成果转化与政策研究科得知,目前西青区沙窝萝卜的陆地种植正在进行中,到了8月下旬就要进入大棚萝卜的种植期了。今年,西青区农业农村委将从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化、品质提升、品牌宣传等方面推动沙窝萝卜品牌精品培育,不断提升沙窝萝卜品牌影响力。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