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日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渔船船东、船长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上,30名渔业生产核心骨干完成了为期五天的专项培训。此次培训聚焦天津都市型现代渔业安全发展需求,首次将“土专家”经验与国际安全规范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化课程设计,为渔业生产系紧“安全绳”。
精准对接需求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
作为天津渔业产值核心承载区,滨海新区的渔船船东、船长直接关系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前期深入渔港码头调研发现,从业者对船舶故障应急处理、恶劣天气规避等实操技能需求迫切。培训班据此设置四大核心模块:强化安全意识、落实主体责任、规范船舶管理、提升船员技能,创新采用“专家授课+案例警示+实操演练”多维教学模式。
“我们坚持‘理论+实践’‘课堂+基地’双轨并进,确保安全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郭庆振强调,“此次专项培训是落实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重要实践,旨在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安全升级的骨干力量。”
海事部门专家系统讲授国际避碰规则、海上急救技术,而来自捕捞一线的“土专家”则分享渔网维护、主机故障应急处理等实战技巧。参训船长郑树明感慨:“老船长演示的故障排除法,解决了我们机器小毛病只能返港的困境。”
实训环节更注重场景化演练。在模拟灭火、救生筏投放等项目中,学员反复操练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心肺复苏训练时,教官逐人纠正按压姿势,这种严要求才是对生命负责。”学员李炳恒表示。
从合规到担当 人才培育锚定都市新需求
当结业学员重返渤海湾作业时,船舱里新增的急救包、甲板上规范固定的消防设备,无声诠释着这场培训的深意——把波涛上的风险,化解在岸上的未然。
结业反馈显示,90%的学员认为急救实操和恶劣天气应对课程最具价值。船东王生六坦言:“过去觉得安全生产是监管要求,现在明白这是对自己和船员负责。”这种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标志着培训已触及行业安全文化内核。
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民就业促进部部长孙树莉介绍:“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我们正深化‘选育用’机制,既培育专业技术能力,更激活他们的带动效应。”目前,天津已遴选100余名涵盖渔业、电商等领域的乡土导师,建成22个孵化实践基地,推动安全理念向全产业链渗透。
本次培训仅是天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缩影。据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规划,年内将重点开展农机手智慧作业、农产品电商营销、农文旅融合等专题培训,通过“专项班+定制课”组合模式,为都市农业输送复合型人才。“让懂技术者善经营、会管理者能创新,才是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石。”孙树莉补充道。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