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近3000名中外记者齐聚津门,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昨天,随着峰会的圆满闭幕,中外记者陆续返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笔记本电脑和摄影、摄像机里记录下的丰富素材,还有一份份美好的“天津记忆”。
昨天下午,在新闻中心的一角,哈萨克斯坦记者萨肯专注地看着一台智能机器人现场挥毫泼墨。机械臂流畅地运笔,不一会儿,一串汉字跃然纸上——这是萨肯全家四口人的名字。“我要把这份特别的礼物带回家,让孩子们看看,机器人也能写出这么美的汉字。”萨肯笑着说,“这不仅是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更是天津送给我的特殊礼物。”
不远处,阿塞拜疆记者埃勒布鲁斯·穆萨耶夫正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枚刚刚完成的蜻蜓盘扣胸针。在曾氏华服手工技艺体验区,他第一次尝试了中国传统盘扣的制作。“这是我亲手做的,虽然不够完美,但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家人。”他边说边把胸针包好装进衣服口袋,“这项体验教会我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专注和耐心。”
昨天的天津邮政展区更是人头攒动。“此次,我们聚焦‘传统文化、大国外交、魅力天津’三大主题,结合天津东道主城市的地域特色,精心设计遴选了45款彰显天津文化和邮政文化的明信片和邮票带到现场。”天津邮政市场部工作人员张博文表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首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于1878年在天津首发的邮票,不仅是邮政历史的见证,更是天津作为近代中国邮政发源地的重要标志。此外,天津城市夜景主题明信片也深受中外嘉宾的喜爱。“这是一座令人着迷的城市,我要把这些‘美景’带回家,希望下次有机会带着家人再来天津看看。”白俄罗斯记者阿纳斯塔西娅·布内希纳说。
启程前的最后一天,不少外国记者来到AI数字人多场景即时播报区,以峰会新闻中心现场或五大道、“天津之眼”、古文化街、解放桥和世纪钟等天津地标性建筑为虚拟背景,或生成数字人,或生成创意冰箱贴。“这几天,我们一共制作了2500余个与‘天津’合影的创意冰箱贴,看着大家把这些‘天津礼物’带回家,我们也很开心。”现场工作人员丁永超表示。
一把漆扇、一枚盘扣、一个冰箱贴、一套明信片……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承载的却是天津的历史、天津的文化与天津的温度,是峰会之外更柔软、更动人的“外交成果”。
这个秋天,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让远方的客人把“天津”装在包里,也刻在了心里。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