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梅江会展中心灯光璀璨,高朋满座。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国际贵宾。宴会开始前,贵宾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匠人们的巧手演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合之美。
漆扇制作台前,贵宾们好奇地观察着大漆在清水中的奇妙变幻。郑氏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勇耐心指导大家如何将素白的扇面缓缓浸入漆水中,再快速提起,每一次入水都会产生独一无二的纹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蓝色漆扇,端详着扇面上自然流淌的纹路,贵宾们不禁连连赞叹,有人说:“这就像天空与海洋的交融,太美妙了!”
“我们特意把主色调调成了‘上合蓝’。”回忆起当天的展示活动,郑勇兴奋地说,“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非遗,我感到无比骄傲。这一刻,漆扇不再只是工艺品,而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在展区的另一隅,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承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和第十二代传承人邱桐端坐琴前,指尖轻抚,《高山流水》悠远旋律流淌开来。“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演奏古琴,我们都很自豪。”李凤云告诉记者。
高山流水遇知音。琴音缭绕中,来自巴基斯坦的贵宾通过翻译告诉李凤云“琴声很动听”,这给了两位表演者莫大的鼓舞。“音乐无国界,上合组织峰会为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民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增进了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更要通过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李凤云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展台前,嘉宾们拿起棕耙,饶有兴致地体验年画的印制工艺。天津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耐心指导着每一位体验者。“杨柳青木版年画分为‘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现场为贵宾们提供体验的是第三道印制工序。”苏丽妍介绍说。
展台上,题材各异的年画作品令嘉宾们频频驻足。《莲年有余》《十美图放风筝》生活气息浓郁,传统意蕴十足;《春牛图》《福长财旺》《新麦香》等新年画作品以传统技法反映新风新貌,展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紧贴时代脉搏、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当贵宾们亲手拓印年画的一刻,我们看到了大家眼中的惊喜。”苏丽妍说。
在泥人张彩塑展示区,贵宾们欣赏着惟妙惟肖的彩塑作品,观看传承人现场巧手演示,不禁发出阵阵赞叹。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说:“此次峰会,我们展示了精品泥人彩塑10余件(套),其中有体现天津地域文化元素作品《哪吒》《莲年有余》,也有中国传统神话题材作品《齐天大圣》等,同时还邀请贵宾为脸谱‘点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精心设计的伴手礼《和合献瑞》成为当晚展示活动的一大亮点。作品演绎了中国传统祥瑞文化,12个孩童手捧“石榴”“寿桃”“佛手”“莲蓬”“柿子”“元宝”等传统吉祥之物,眉目清秀、笑靥如花,尽显童趣之真、和合之美,“作品以孩童纯真映照人心善美,以彩塑匠心传递美好祈愿,让中国吉祥文化在指尖流转中焕发时代光彩。”于波说。
这场非遗文化展示,不仅让国际贵宾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互动体验中增进了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每一件作品、每一次演示、每一个体验,都成为讲述上合故事、中国故事、天津故事,传递和合之美的生动载体。
这一晚,天津非遗惊艳世界。这些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学,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通过上合组织峰会这个国际化平台,天津的非遗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