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是京津冀区域有名的温泉之城、鱼米之乡,还是远来近悦的“人文宝地”! 近年来,宝坻区立足自身区域竞争优势,着眼未来发展大局,提出打造“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的美好愿景,位于宝坻区林亭口镇的小靳庄,不仅拥有着近50多年的“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红心向党、力争上游”的小靳庄精神,还拥有着赛江南的水乡环境,在积极落实党中央农村振兴战略中,再次成为宝坻区旅游发展的先进村。小靳庄历史悠久,紧邻箭杆河,村边就是萧太后运粮河故道,存有运粮河督遣处遗址及萧太后行宫遗址,漕运发达,并与潮白河、蓟运河水系互相沟通,河边水畔,宛若江南,蒲苇汀花,飞鸟成群,空气清新,让人流连忘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村党支部提出“河挖三尺,地长一寸”的口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挖河泥,增加土壤机质,通过治碱改土,艰苦奋斗,土地稳产高产,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很快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在文革期间,这个小村庄因为新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习,能唱样板戏,搞赛诗会而闻名。《人民日报》曾经连续发表了69篇有关小靳庄的新闻、通讯、诗歌等,成为典型,使其名扬全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经过统一规划,新村沿河而建,形成了良田秀水、河水绕村的美丽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小靳庄人立足全新的起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上世纪那段历史为引线、以样板戏为特点,打造成了特色旅游村。2016年,小靳庄建成了“小靳庄展览馆”,整个展厅建筑面积约为730平方米,分成前言、沧桑岁月、小靳庄十件实事、生态新村、特色农产品等七个部分。主街道两侧的屋墙上,绘有当时流行的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戏曲画面,一下子就把人们拉回那个特殊的年代。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自2016年旅游村开办到现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参与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次,接待机关团体参观学习百余次。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村庄建设,同时也增加了村里人的收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小靳庄人务实肯干,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了发展宝坻区特色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和天鹰椒“三辣”农品,他们建成了占地400亩的绿色大蒜种植示范基地,还注册了“小靳庄”大蒜商标。昔日蜚声天下的小靳庄,大步融入到时代发展行列,以崭新的面貌彰显着小靳庄村的新面貌。2016年被评为区级治保先进集体、镇先进集体、镇先进党支部,2017年,被林亭口镇评为五好党支部。仰望未来,逐梦筑梦!小靳庄人将继续在“农”字上做文章,不仅进一步发展好“三辣”农品,还要在萧太后运粮河的故道进行清淤开挖,打造一个水上观光带,形成景观亮点,将“小靳庄向阳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性开发,形成集红色烙印、历史记忆、水陆生态、印象村庄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崭新面貌展现小靳庄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