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耕尚未开始,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物资已经开始陆续准备起来,农机具检修工作开启,为春耕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中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4万亩,占比达到82%。
蓝图徐徐展开,一幅“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加速绘就。
2024年,市农业农村委聚焦加快建设速度、严格工程质量、抓好建后管护、增加生产效益,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其中40万亩增发国债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增发国债资金支付率100%,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从“望天田”到“高产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我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在广袤的津郊沃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灾后高标准重建
水毁粮田变良田
春寒料峭,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农田正在默默等待着被温暖的春风彻底唤醒。春耕生产在即,田边出现了忙碌的身影。农户走过田埂,认真查看着土壤墒情,眼中满是期待,仿佛已经听到春天渐近的脚步声。
2023年夏天,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8月初,东淀蓄滞洪区紧急启用,涉及西青区辛口镇、杨柳青镇的21个村。地处大清河、子牙河和独流减河交汇处的第六埠村成为防洪要害,全村1万多亩田地、2000余栋大棚被淹。
水退之后,在市、区、镇全力支持下,第六埠村加速推进灾后重建,修复水毁基础设施、进行道路修复,提升改造种植农业基础设施,新建500亩高标准农田,并对2000亩高标准农田进行提升改造,新建2座东淀蓄滞洪区排灌泵站,蔬菜产量突破3000万公斤,稻谷产量达到33万公斤。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市农业农村委将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涉农区,细化到镇、村和具体地块,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早建设、早完工、早见效。
2024年3月,全市首个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在辛口镇开工,涵盖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输配电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包括增加排水沟渠、抽水泵房以及病虫害监测和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农田。
因洪水造成农田设施受损严重的静海区,2024年建设9.15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灾后重建4.15万亩,改造提升5万亩,涉及台头、独流、王口等13个乡镇。子牙镇大黄庄村等区域通过国网天津电力新增动力电源,保障灌溉用电,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农田智慧化管理水平。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涉农区统一勘察测绘、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环节提级到市级组织开展,明确各环节、各步骤时间节点,全力以赴推动工作尽快落地。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建设项目纳入市级灾后恢复重建绿色通道机制,采取“容缺后补”“承诺办理”等方式,加快项目审批和招投标前置程序,开工前各环节工作由“串联”变“并联”,有效加快开工时间,实现了2024年3月底所有项目全面开工。
“我们建立了项目管理整体进度、资金支付、片区明细三本台账,指导各涉农区统筹制定施工计划表,并通过在线填报方式实时掌握项目进展。在春季黄金施工期,开展百日会战,组建市、区两级专项督导组,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开展全过程质量监管,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徐廷民说。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要求,全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级。
2024年以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灾后恢复和提升防灾能力为核心,重点聚焦西青、静海、武清、北辰、滨海新区等区,通过资金集中投入、智慧农业推广和基础设施升级,将农田建设成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育优种树品牌
良田“聚宝盆”鼓起增收“钱袋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深耕育种领域近40年的于福安,致力于种子“芯片”研发推广,为农民增收致富带头引路。2024年,于福安带领团队完成万亩水稻种子繁育工作,育成稳定品系32个,通过观摩培训交流指导稻农1500余人次。
“干我们这一行,在实验室是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就是乡亲们的‘万事通’。不能一门心思搞研发,更要走出实验室多搞技术培训,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特别是培养出更多青年职业农民,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主任于福安说。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建制完善的水稻种子研发、繁育基地,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建有万亩高标准小站稻种子繁育基地,年繁育“津原系列”小站稻种子450万公斤左右,基本满足京津冀稻区的水稻种子需求。目前,该中心研发了“津原系列”小站稻新品种42个,涵盖优质食味稻、糯稻、黑稻、香稻等多种类型。其中,育成的小站稻品种津原89,大面积亩产750公斤以上,高产田超过800公斤,百亩片最高亩产突破900公斤。育成的津原U99已成为我市主推的优质小站稻品种,与五常稻花香、京西稻同获“嗑米2019中国大米食味品鉴”特A级殊荣。小站稻种子连续多年覆盖天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
小站稻是天津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说起小站稻不能不提到它的起源地和核心产区——津南区。近年来,津南区不仅将小站稻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主力,更依托小站稻品牌激活了农文旅发展的密码。
2024年,津南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共涉及小站镇、北闸口镇、八里台镇3个镇20个行政村,面积共1.2万亩。同时,全区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3700亩。随着小站稻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津南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82万亩,创历史新高。
位于津滨“双城”之间,地处城市近郊,津南区具备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做强小站稻品种品质品牌,促进小站稻“接二连三”,津南区启动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着重在小站稻“源”“魂”“种”上下功夫、做文章。
随着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持续推进,津南区将着重推广小站稻标准化生产,建强高端米加工、衍生品精深加工、收储设施、销售等环节,打造集“种、管、收、运、储、加、销、消”于一体的要素健全、特色鲜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的小站稻产业集群。
“我们将着力打造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实现从种子研发到规模化种植、从文化传承到农商文旅融合的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联动新局面,以小站稻品牌建设,带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邵忠昌说。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为农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宁河区是我市的农业大镇,截至2024年年底,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8万亩,全区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2.2%。2024年,宁河区新增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51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9万亩。
作为宁河区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重点区域之一,东棘坨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解决了当地耕地碎片化、设施不配套等难题,带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同时,先进的农业科技大显身手,装上了科技“引擎”的农田向“新”而行。
“过去种地主要靠经验,产量时高时低,遇上几场恶劣天气,收成大打折扣。现在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标准化种植管理,粮食产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提升。”东棘坨镇副镇长程勇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智能化管理系统。
通过农田里的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作物需求和气象条件适时调整灌溉计划,应对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确保农作物在不同季节都能得到充足水分供应,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还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农田灌溉真正实现了精准化和自动化。此外,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让农田有了“智慧翅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藏粮于技”是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在津南区,数字乡村产业智慧大脑项目“上岗”后,构建起小站稻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及数字农场系统,实现了从种子研发到规模化种植的全链条管理,确保生产全过程可视化、可控化。目前,津南区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机种、机管、机收率已达100%。
去年秋收季节,东丽区军粮城街道约4000亩高标准农田水稻喜获丰收。收割现场,机械化作业助力稻谷颗粒归仓,大大缩短了采收时间,实现了节本增效。
位于环城区域的东丽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借力专业化平台优势探索出都市近郊区农用地提质增效新路径。2024年,东丽区共实施6个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及提升改造面积2.88万亩,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方面,推动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同时,依托国源公司同时具备农用地一级整理、二级开发、三级运营的全领域资质国企平台,东丽区深入开展农林空间提质增效行动,围绕耕地资源优化布局、耕地生态功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三维目标,盘活低效农用地,提升耕地数量质量、落地生态修复项目、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建设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东丽样板”。
目前,我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利设施灌区改造、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等有效衔接,已打造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同时,通过综合采取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科技等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措施,农田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亩均粮食产能增加20%,有力夯实粮食增产基础保障,进一步促进种粮农民稳步增收。
初春时节,津沽大地悄然苏醒,万物萌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一缕春风,吹拂着田野的每一个角落。沟渠纵横,田垄整齐,现代化的农业分布在广袤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里,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