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津南区葛沽镇安正道周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东、西茶棚四周,感受葛沽宝辇“八辇五亭”的魅力。夜幕降临之后,多支高跷老会的踩街表演把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为今日盛大的葛沽宝辇会“接驾日”欢庆场面“预热”。
“八辇五亭”展宝辇会壮观场面
昨晚7点,随着锣鼓声响起,人们翘首期盼的踩街活动开始。长胜高跷、青鸾高跷、长河高跷等陆续来到东、西茶棚中间的空地。脚踩高跷的传承人闪转腾跃,结合各自扮演的角色做出不同的动作。套腿打棒之间,帅气十足。
现场表演的高跷队中,“小高跷”的表演尤其受到欢迎。孩子们技艺娴熟、演技精湛,引得全场欢呼连连。青风高跷队的崔献文只有9岁,学习踩高跷已经2年时间,“我打小就看高跷表演,特别喜欢。后来在学校的素拓课上开始学习和了解葛沽宝辇会的内容。能加入高跷队我特别开心。我这个角色表演的时候最需要用腰部的力量。为了跟上大家的节奏,我平时刻苦练习,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我们的表演。”
作为我市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葛沽宝辇会自明代永乐年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从第一代东茶棚凤辇至今,形成“八辇五亭”的格局。“八辇五亭”是葛沽宝辇会中的核心元素,“八辇”代表八种不同的宝辇,“五亭”是五种亭式仪仗,共同构成巡游队伍。除了这些宝辇、宝亭之外,葛沽宝辇会还包括昇平民乐、天一灯棚(法鼓)以及23道耍乐会。耍乐会共有16道高跷,其中以长乐老高跷和青云高跷历史最为悠久。此外还有竹马、旱船、龙灯、舞狮、大头娃娃等诸多形式的民俗表演,深受人们喜爱。
葛沽镇民俗文化传承者段如何曾经担任葛沽宝辇会活动总指挥20年。他告诉记者,葛沽宝辇会由民间自发而成,每年自正月初二开始,耍乐会就陆续上街了。各会除了拜桥、拜庙之外,会与会之间还要相互拜访,俗称“拜会”。今年的葛沽宝辇会在延续往年传统的同时增加了新内容,“西茶棚新打造的‘永明灯亭’今年首次亮相,让宝辇会形成‘八辇五亭’的壮观格局。还有作为葛沽宝辇会接驾活动中首会的‘门幡老会’经过翻新制作,也重新复会。他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四杆新门幡,给大家带来精彩表演。”
潮阳英歌今日展风采
今年的葛沽宝辇会一大亮点,是邀请来自广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阳英歌”现场表演。潮阳英歌舞起源于明代,已有约400年的历史,主要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流行。它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展现出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潮阳英歌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通常彩绘脸谱,手持木槌,在锣、鼓、号角的伴奏下起舞,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感强烈。今日的现场展示中,潮阳龙井忠精英歌队的60多位队员为人们带来英歌舞精彩的表演。
潮阳龙井忠精英歌队队长陈振建告诉记者,他们团队66人于2月11日从广东乘坐长途大巴车,历经20多小时、跨越2000多公里,昨日下午6点到达葛沽镇。“我们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是32岁的教练,还有一位跳了40年的老队员也特意赶来,只为了见证此次葛沽宝辇盛会。”
陈队长表示,2024年10月1日他们受邀首次来津,在津湾广场表演时感受到了天津人的热情,那个氛围有种“被宠到”的感觉,“当时我们跟陈台子同乐高跷老会、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两支高跷老会互换拜帖,那种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令人难忘。”两次来津交流,让他深感南北两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态度、传统文化的氛围都很好。”得知如今的葛沽宝辇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传承人加入,他说:“无论是葛沽宝辇会,还是潮阳英歌舞,在‘非遗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承非遗,是我们乐见的事。”
今日中午12:00至14:00,由津南区葛沽镇、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津彩南望:非遗宝辇乐游葛沽”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将在“你好天津”视频号以及其他新媒体同步播发。直播中通过演播室访谈、现场报道、宣传推介视频组合等形式,多机位、多角落,地空一体全视角拍摄记录葛沽宝辇会盛况,全面深入地介绍葛沽宝辇会历史传承与发展活力。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